为扎实推进我省非遗项目数字化记录工作,确保记录成果质量,2025年9月4日至5日,由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贵州省非遗中心承办的2025年度“贵州省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数字化记录工作”中期评审会在贵阳召开。邀请行业专家、数字化技术专家等对项目中期成果进行指导评审,9个市(州)项目实施单位及执行团队参会。
会上,各市(州)项目实施单位汇报了工作进展情况。截至目前,2025年度54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数字化记录工作已完成前期调研,累计拍摄视频素材200余小时、图片资料8000多张、整理文字资料20余万字、音频资料40余小时,初步搭建起各项目记录框架,达到中期评审要求。同时,各团队也梳理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如有些项目传承人参与积极性不高、个别项目后继无人等。
与会专家对中期成果进行了全面评估并给予指导。专家们充分肯定了项目阶段性成效,针对现有的问题,专家们提出要强化项目保护单位主体责任意识、注重学术专员专业权威性、统筹安排好拍摄特殊时间节点等建议意见。专家们对问题“把脉支招”,为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了专业保障
省非遗中心主任车向勤同志就相关问题和大家进行了交流讨论。她指出,恒定性与活态流变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传承规律。非遗记录工作要实事求是,既要尽力挖掘项目的传统形态,也要反映当下呈现的时代特征。一是非遗部门的同志要主动靠前,要认识到非遗数字化记录不仅是“留住”文化根脉和民族基因的重要手段,更是要通过工作推进对本地区非遗资源、项目现状、传承力量等做到全面掌握。二是非遗保护工作不能“重申报、轻保护”。各市(州)要督促项目保护单位履行好主体责任,要用记录工作成果检验非遗保护成效。三是省非遗中心要积极思考、建言献策,促进从省级层面制定分类精准保护系列措施,不断推进非遗系统性保护新格局,在多彩贵州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建设中贡献非遗力量。
2023年,省文化和旅游厅制定了《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记录工作方案》和《操作指南》并开展“苗绣”项目试点工作;2024年以“抢救第一”原则首批开展了38个濒危省级项目的数字化记录,现已全部完成并通过验收;2025年开展的54个省级项目记录工作现正有序推进中。各市(州)实施单位和执行团队,将在专家意见指导下,认真开展记录工作,为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提供坚实的数字支撑。
会议由省非遗中心副主任寇小环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