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推动文化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让文化瑰宝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一
文化遗产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而是与周边环境、人民生活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守护好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宝,必须注重整体性、系统性。
这方面,有正面的典型。以贵州黎平肇兴侗寨的保护为例,当地严格划定村落保护范围,对村落格局、整体风貌、文物古迹、历史建筑等进行整体保护。同时,以肇兴侗寨为核心,联动周边各村构建起片区整体保护体系,系统保护空间肌理、文化生态、自然环境。这样的实践,在保护文化遗产本体的同时,也呵护了其赖以生存的周边环境、文化生态以及相关文化元素,维护了其作为一个完整文化生态系统的生命力。
黎平县肇兴侗寨。
当然,现实中也有不少不符合整体性、系统性保护要求的反面案例。比如,有的地方名为“某某古城”,实则早已被破坏、“瘦”成了一条“古街”而已。比如,有的号称“古镇”“古村”,实则是在商业化开发冲动下拆旧建新、拆真造假而“新修”的“古建筑”。还有,有的地方打着“整体性”保护的旗号,把古村古镇的原住民全部迁出,由此让原有村落失去了“烟火气”。这些问题,需要引起高度警惕,严防重蹈覆辙。
二
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本身也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大工程”,需要积极探索、具体实践,总结经验、稳步推进。
做好这项工作,一个全局的视野、整体的谋划是必要的。比如,在国家层面,谋划和推进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等国家文化公园,强调整合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文物和文化资源,集中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比如,贵州大力实施红色文化重点建设、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四大文化工程”,也是系统性谋划推进文化瑰宝保护利用的重大举措。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规矩,执行不好也成不了方圆。落实“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的要求,必须要有严格的制度保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相信随着这一系列文化遗产保护顶层设计的完成,制度的“牙齿”一定能够真正“咬合” ,那些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一定能够得到有效遏制。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是辩证统一的。统筹用好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打造新业态新亮点本身也是一种有益有效的保护。比如,贵州优化重要红色纪念场馆展示展陈,打造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伟大转折》剧目,提升红色文化整体呈现水平。融合苗族鼓藏节、侗族大歌等非遗展示展演,推动“村超”“村BA”形成千亿级流量奇观。以微改造的“绣花”功夫精雕细琢,成功打造新印1950、遵义1964文化创意园、铜仁市万山区“那个年代”街区等文化空间。创新推出“人文山水·时光峰峦”历史文化展,推出“阳明·问道十二境”“屯堡·家国六百年”研学线路,等等。
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
文化遗产犹如珍珠般散落在广袤大地上。保护好“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必须健全社会参与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投入文化遗产保护。这方面,有不少感人的故事。比如,贵州盘州邹广阳与邹广周兄弟一家五代人接力坚持守护红军烈士墓。也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做法。比如,有的地方出台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认领认养政策措施;有的地方通过自愿招募和推荐等方式,聘请群众文物保护员。这些做法,都值得结合实际参考借鉴。
三
加强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既是对历史的敬意,也是对未来的负责。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仍有不少问题需要加强研究。
比如,如何统筹好国土空间利用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早在2021年,自然资源部、国家文物局就印发了《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中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指导意见》,对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中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提出七条意见。有的地方在贯彻落实该意见中,将各类文化遗产数据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为实现文化遗产信息化和精准化管理提供了借鉴。
比如,如何凝聚好广大干部群众保护文化遗产的共识。文化遗产保护不能只是党政机构唱“独角戏”,而要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让广大干部群众合奏好保护的“交响乐”。这些年,我国连续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目的就是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在贵州,也组织开展了“多彩贵州·文化瑰宝”主题宣传,深入推进“乡愁印迹——贵州村史村事征集”主题宣教活动,一个重要目的也是把文化瑰宝“传播好”,推动全社会“像爱惜生命一样保护文化遗产”。
比如,如何用好科技的力量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好、“活起来”。文化遗产“修旧如旧”、消防安全、活化利用的背后,无一不有科技支撑的影子。北京中轴线“数字中轴”项目、敦煌研究院“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西安古城墙“数字方舱”系统、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都是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实践。还有,当下持续升温的考古热、博物馆热、非遗热、文创热、“国潮风”等,都有文化旅游融合、文化科技融合为其注入创新活力。
比如,如何处理好村民改善性住房需求和传统村落保护的关系。现实中,有不少传统村落原本建筑风貌整体协调、特色鲜明,但渐渐冒出不少与原有建筑风格迥异的房屋。为保护传统村落的整体性完整性,不少地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或探索“新村换旧村”模式、对传统建筑进行改造后继续使用,或划定村寨核心保护区和新区,或制定农村住宅风貌标准、引导和规范建房行为。这些探索实践,有助于推动统筹好文化遗产保护和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