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动态 » 省级及以上动态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走过的十年——
阅读:0次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2015年,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简称“研培计划”)。149所院校倾力参与,1400余期研培班扎实举办,5.1万人次非遗传承人深造提升……十年耕耘,研培计划已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工作规范、教学体系与管理方式。让我们倾听院校育人之“思”,聚焦传承人之“变”,探寻从业者融合之“路”,从提升非遗传承能力、促进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三大维度,一览研培计划实施十年取得的丰硕成果。

中国美术学院的研培班上,不同门类的非遗传承人探讨“跨界融通”。

高校如何为非遗注入“青春基因”

赤水竹编保温杯订单不断,“90后”戏曲演员“起范儿”登台,“00后”学生将苏绣与家居设计结合……这些鲜活场景,都源于一项持续十年的行动——研培计划。近日,跟随研培计划主题传播活动,记者走访了江苏、浙江、上海、江西多地的参与研培计划的高校和非遗传承人。每至一处,都领略到研培计划成果之丰硕。

01
理论与实践结合,破解难题

研培计划实施十年间,149所高校参与其中,举办了1400余期研培班,覆盖1300余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直接培训传承人5.1万人次。这些数据背后,是参与各方为帮助传承人“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所做的不懈努力。其间,“前期调研+课堂教学+成果展示+跟踪回访”的工作模块、“理论课+实践课+拓展课”的课程体系日臻成熟,“本校教师+传承人+行业专家”的师资队伍得到有力保障。

在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年画社,完好保存着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老木版”。桃花坞木版年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孙一波是年画社的副社长,也是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首期研培班的学员。“20年前,桃花坞木版年画曾出现严重的人才断档问题。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将非遗保护纳入教学体系,以‘非遗+教学’的方式探索非遗保护传承的路径。如今,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年轻传承人都受益于研培计划。”孙一波说。

作为首批参与研培计划的院校,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开办的46期培训班覆盖20余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累计培训非遗工坊带头人1400余人,延伸培训数万人次,既邀请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强化学员核心技艺,又融入现代设计等课程提升学员的审美基础,更与贵州等地共建传统工艺工作站,一直为学员服务。

南京师范大学聚焦戏曲类非遗,为有“童子功”的年轻演员补上戏曲史、美学理论、戏剧评论课,设计“基础课+拓展课+实践课”体系,邀请专家学者、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和非遗传承人联合授课。淮剧学员坦言:“以前只知道‘字正腔圆’,现在明白‘以声传情’要先理解人物背景。”结业时,学员的表演被评价为“从‘演曲子’变成‘演故事’”。

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除开展基础课程教学外,针对美食类非遗的特点,重点提供技术方案。比如针对富春茶点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提出的“老面发酵稳定性差”等问题,学院食品科学教师研究开发出“智能发酵箱”,既保留了老面发酵的风味,又提升了发酵效率。

02
跨界融合创新,激发生命力

中国美术学院的研培班提出“跨界融通”,打破单一工艺局限,汇聚木作、陶瓷、漆艺等不同门类的非遗传承人,推动跨界融合,从而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数字与智能技术结合,提升创新能力,共同探索非遗的当代表达。“研培计划帮我们把根扎稳,让枝蔓向四周生长。”有学员说。

同济大学不断引导学员进行跨技艺、跨学科的实践,在同济大学研培班老师指导下,上海鼓子卯造船结构放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昌华用废弃瓶木制作出“玉兔归航”环保艺术装置,拓展船模的实用功能,让老手艺变得很时髦。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以研培计划为平台联动东西部资源,推出传承人提高班与基础技能班,因材施教,通过影像记录、教材编撰、线上平台将技艺转化为可传播的数字资源。

“我们充分发挥学院优势,推动非遗与旅游、市场深度融合。”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烹饪与营养学院院长吕新河介绍,在青海果洛藏餐研培班中,传承人学习现代餐饮管理、品牌设计,将藏式酸奶从“本地自销品”升级为“景区伴手礼”,年销售额提升了3倍;素食班学员研发“二十四节气素食”,既保留了传统技艺,又符合现代养生需求,部分菜品还被所在地的老字号采纳。

03
产业联动,让非遗扎根生活

依托江西景德镇的文化底蕴,景德镇陶瓷大学已形成“通识课+专业理论课+创作实践+现场教学+拓展交流+成果展示”的一体化培养模式,破解创新滞后难题。“我们在近两年新增了知识产权保护以及人工智能发展背景下的企业管理相关课程,结合学员成长所需和市场动态,不断补充新内容。”景德镇陶瓷大学相关负责人说,因学员来自全国不同窑口,课程还特别设置学员分享会和专题研讨会,促进跨区域交流。

浙江理工大学聚焦织锦类非遗,探索出“设计—打样—生产”的实战模式,让学员了解市场,并掌握品牌设计的关键点。

04
拓展视野,中国非遗“潮”向世界

在上海大学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一条长廊和一个展示厅微缩了十年的研培历程。“十年间,我们通过参与研培计划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工作者,培养出一支关注非遗保护与发展的非遗学术研究团队,并将非遗蕴含的文化内涵贯通于教育和国际传播,浇灌大学生成长。”上海大学非遗研培计划负责人金江波表示,非遗传承人经过“开放式、发酵式”课程和创作课程的培训后,进入产品的孵化阶段,再进行展示输出。非遗传播阶段通过现场展览展示以及多种传播渠道进行有效宣传,提高传承人和创新产品的知名度与社会影响力,为其走向国际化、高端定制化和走进当代大众生活铺设通道。值得一提的是,该中心将研培成果展示与城市会展结合,许多学员的作品由此走上国际舞台。

非遗传承人从大学里学到了啥

“杯子外边的竹编套是用赤水当地的慈竹经过20多道手工工序制作完成的,通过培训,当地农民也能完成,制作一个竹编套,村民可获得100元的收益。这100元对于当地村民来说是一个小小的生活梦,而每一个人的一个小梦就是我们国家的中国梦。”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赤水竹编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杨昌芹站在“代表通道”上,讲述了竹编村的致富故事。据记者了解,他们团队里有三分之一是“90后”和“00后”,大家尝试开展直播带货,让更多的人了解赤水竹编。

从赤水竹编乏人问津到年轻人加入传承队伍,从找不到出路到全村年营收2000万元,非遗改变了贵州赤水很多人的生活,而对杨昌芹来说,最大的变化是眼界开阔了。“这要感谢研培计划的开展,让我去了很多高校学习,才懂得赤水竹编可以在生活中更加多姿。”她说。

研培计划实施十年来,像杨昌芹一样走进高校课堂,提升自我、带动一方发展的非遗传承人还有很多。他们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中,完成了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蜕变,定位也从传承人变为文化传播者。

淮剧演员陈晓鸥至今记得第一次走进南京师范大学教室时的忐忑。从小在戏校的她,能把《探寒窑》的唱段背得滚瓜烂熟,却从未想过王宝钏的坚韧与无奈从何而来。直到戏曲史课上,老师带着他们梳理古代婚姻制度、宋代话本对戏曲的影响,她才明白:原来每一句唱词里,都有历史渊源。

如今陈晓鸥已转型为导演,她重新编排的《探寒窑》加入了现代舞美,让年轻观众也看得红了眼眶。这正是研培计划以理论筑基础的原因——许多非遗传承人从小学艺,技艺精湛却相对缺乏历史视野。研培课程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们对非遗及其所关联文化背景的深层理解。

崇明线带编织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宋荣耀参加了上海多所高校的研培课程后,在老师的鼓励下建起了崇明土布经纬线纹样数据库。“老布越用越少,但只要记录下经纬排列,就不怕技艺丢失,就不怕没有传承。”她这几年还通过沪滇合作以及与品牌的合作,不断传播崇明土布的知识,将技艺运用于茶席、茶盒等产品中,让纹样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十年成果展上,非遗传承人为观众现场展示精湛的皮影技艺。

能传承,也要会创新。几年前,苗族服饰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青参加了东华大学的研培班,系统学习了布料、材质知识。学习期间,她很注重研究都市潮流和现代时尚,并开始改良传统服饰,保持“右衽、单扣”的传统制式不变,将传统布料调整为速干、易塑性的现代面料,设计出了融合苗绣的运动装,并在线上线下销售,收获了大批年轻消费者。“最近,我带女儿参加东华大学校庆活动,她受到感染,决定考服装设计专业,也要来报名参加研培课程。”她自豪地说。

汝瓷烧制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向群参加过郑州轻工业大学和中国美术学院的研培班,学会了用数字软件绘制汝瓷设计稿,现在正在跨界学习木工、漆艺,设计出既美观又环保的首饰,还衍生出一个创作新方向。

从景德镇陶瓷大学研培班毕业后,专注传承大丰瓷刻的陈银付很快又收到江苏盐城的“橄榄枝”,实现了从研培学员到研培教师的身份转变。2025年,陈银付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大丰瓷刻代表性传承人。

在浙江理工大学参加研培班,侗族服饰传承人、榕江侗布艺术研究院院长赖蕾解开了一直以来的困扰:我们的织锦这么美,怎么让大家知道?“加法不能做太多。”她说,曾经,绣娘习惯于将各种元素绣满衣襟,觉得那才能充分展现民族文化的美。学习了设计课程后,赖蕾明白“重工”并不适合简约风,还会增加视觉上的负荷。因此,她简化了图案,只在重点部位突出纹样,更贴近日常。

苏州刺绣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吴昊禧的工作室里,有艺术品创作与文创产品两个板块:前者聚焦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收藏级作品,后者则注重开发体验式产品。“我们在建设苏绣体验中心,让大家能在一两个小时就可完成简易刺绣。这正是来自研培班的启发。”

吴昊禧参加了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首期研培班,自2016年起,她受聘为该校的教授,每学期会给学生上基础针法课、传统图案设计课。“学校几乎是在为业界定向培养人才,毕业生进入我们的工作室,可以无缝衔接市场需求。”吴昊禧说,因有研培班的基础,非遗传承人与高校学生在传承志向、设计理念、市场敏感度等方面高度默契,省去了大量磨合和彼此适应的实践。

非遗因高校赋能而出彩,因传承人的成长而生动,最终会在人们的参与和喜爱中久久延续。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研习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