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贵州发展、情系贵州人民,三次亲临贵州考察,发表重要讲话,擘画蓝图、指引航向。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走进他牵挂的村寨,看人们的幸福模样。从黔北山村的炊烟袅袅到赤水河畔的酱香氤氲,从苗岭深处的银饰叮当到高歌猛进的产业经济。云贵高原上,一曲感恩奋进的时代乐章正嘹亮奏响。
6月7日,走进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一幅如诗如画的村容村貌映入眼帘。正值周末,在省级非遗传承人母先才的陶艺馆里,他正全神贯注提捏着手中的一坨黄泥,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内,做成一只小巧精致的花瓶。财经博主@财经麦吉吉用镜头记录下这一幕:“这些土陶产品造型各异,精美别致,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
花茂人家。
十年前,这里的土陶还是“粗笨的坛坛罐罐”,如今却成了深受消费者青睐的精美手工艺品。谈起前后变化,母先才满脸笑容:“从前烧酸菜坛、现在烧工艺品,没想到老手艺还能派上新用场。”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花茂村考察时鼓励乡亲们:“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十年后,搭乘花茂村乡村旅游发展的快车,陶艺馆的生意蒸蒸日上。“在传承土陶技艺文化的同时,我的收入也翻了十倍,一年可以挣30余万元。”母先才将土陶体验、土陶制品售卖、餐饮、旅游等产业结合,订单越来越多,“绿水青山真的变成了金山银山。”
肇兴侗寨的传统工艺合作社工人们正专注地用蜡刀在布上绘制图案。
非遗的“活态传承”在贵州已成燎原之势。目前,全省拥有人类非遗代表性项目3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9项159处、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28项1025处、市(州)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000余项,县(市、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000余项。
在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侗寨的大门,侗族群众正在演唱侗族大歌。
推动贵州高质量发展,关键在县域、潜力在县域。
开阳县“一块磷矿”激发澎湃动能,依托丰富的磷矿资源,推动磷化工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转型;
榕江县走出一条“农文体旅商”融合创新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自“村超”举办以来,全县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7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200亿元;
一杯抹茶能撬动多大市场?铜仁市江口县给出了答案:2024年,这里的抹茶销量突破1200吨,产值突破3亿元,产品远销日本、美国、法国等海外市场。
一子落,满盘活!如今,一个个主导产业串珠成线、连片成带、集群成链,成为支撑贵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全省已有10个县入选“赛迪西部百强县”,县域经济总量占全省经济总量比重达63%左右。
红色的火种,始终在贵州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游客在遵义会议会址参观。
走进遵义会议陈列馆,界面新闻记者蔡星卓被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革命先烈的遗物所触动,仿佛穿越时空,将大家带回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她凝视着墙上泛黄的历史照片轻声诵读。“这里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新时代的‘精神充电站’。”
遵义会议陈列馆是遵义会议纪念馆的一部分。遵义会议纪念馆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子尹路96号,由遵义会议会址、遵义会议陈列馆、遵义红军烈士陵园等11个纪念场馆组成,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21个革命纪念馆之一,也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阵地。仅2024年,遵义会议纪念馆游客接待人数就高达907万人次。
贵州“红飘带”项目全景。
红色文化的传承,在贵州早已超越“遗址参观”的单一模式。近年来,遵义积极将红色文化与旅游业深度融合,精心打造了一批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区和线路,将遵义会议精神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不竭动力,让红色文化绽放时代光芒。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贵州持续用好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深入实施红色文化重点建设、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四大文化工程”,精开资源、广拓客源、升级服务,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打造持续走深走实。
在中国国际时装周上的贵州“村T”少年少女们。
如今,到贵阳看路边音乐会、到“黄小西吃晚饭”赏世界级山水画卷,在镇远古城漫步,看碧水如镜,感受“一半烟火一半诗”的惬意……已成为游客赴黔热门之选。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省接待游客人次同比增长8.1%、旅游总花费同比增长9.9%。
“美丽的侗寨哎,绿水青山好风光。鼓楼下把歌唱,千年的侗歌唱给党……迈进了新时代踏上新征程,美好的生活幸福万年长……”黔山秀水间,又响起这首《侗歌声声唱给党》,承载着贵州人民对总书记最质朴、最诚挚的感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