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动态 » 省级及以上动态
加强文化助推扶贫定力 促进册亨非遗保护发展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形式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主要是活态性流变。

在文化助推扶贫、保护非遗传承发展的时代号召下,于2017年5月18,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田青,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罗微,国务院参事室文史业务司三处处长吴著友,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教务处负责人李妍,中央电视台摄制组人员孙莉、叶飞、孙晨,贵州省文史馆副馆长郑茂学,贵州省文史馆组联处副县级干部周琼,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龙佑铭等就黔西南州(册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项目进行调研。

调研过程中,首先调研了册亨县巧马镇板坝村布依戏——布依八音坐唱。据悉,板坝布依戏历史悠久,据册亨县板万戏班遗存清同治年间手抄本《欢戏历源》载:“至乾隆六年辛酉年正月初三在寨中浪洞都建台,初年演出成功”,说明布依戏至少在清乾隆六年(1741)就已成形,至今有270 多年的历史了。

1984年,布依戏传统剧目《罗细杏》参加国家文化部在昆明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戏剧观摩录相演出”,获“优秀剧目奖”,被授予“孔雀杯”奖杯。至此,布依戏正式被国家认定为民族戏剧。

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布依戏形成了一套较为固定的演出程序,包括“开箱”“敬老郎”“点符浪”、“降三星”“打加官”“主戏”“升三星”“扫台”“送老郎”“封箱” 等。除“主戏”所演的剧本内容外,其余为固定的演出习俗。此外,在布依戏演出过程中,“主戏”开场前有一场很受人们欢迎的“闹台”表演,通过小丑滑稽的动作和诙谐的语言来烘托气氛,吸引观众,是册亨县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现今,主要集中在册亨县八渡、丫他、巧马、秧坝、板坝、弼佑、百口、者楼等乡镇的布依族村寨流传。

板坝村布依戏——布依八音坐唱表演过程中,得到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田青,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罗微等领导及专家的高度好评,认为板坝布依八音坐唱是极为传统、原始的八音坐唱,建议加强传承与保护,叮嘱把板坝八音坐唱保护好与传承好。

接着,调研了册亨县中华布依锦绣坊——册亨县雲娇布依特色染织刺绣有限公司。中华布依锦绣坊坐落于册亨县纳福新区,是册亨县委政府结合县情重点打造的集纺纱、织布、染印、刺绣、缝纫及民族特色服饰、床上用品、旅游小商品等展示和生产为一体的综合性民族文化展示及生产平台。

中华布依锦绣坊集中就业的妇女有15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妇女53人,易地移民搬迁25人。集中就业人员由公司提供食宿,每月收入在1500元至4000元。未参与集中就业人员也可自行领取绣片、纱线居家就业的有400余人,每月收入1000元至3000元。解决了册亨县部分妇女们的就业问题,同时又传承和保护了传统布依文化,还为观光游客提供了参观场所,是发展指尖经济,增收脱贫的好路子。调研过程中,得到领导专家的高度认可,同时积极鼓励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传承保护,在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传承的同时,也要利用好发展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丁应高)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