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华灯未起,暮色将至,是游客踏上归程的时刻,以往黔东南州雷山县的西江千户苗寨也是如此,但今年情形大不同——下午时分,景区进客处车水马龙,出客处却门可罗雀。夜西江,正绽放出别样光彩。
截至8月28日,今年西江千户苗寨接待人数达374.39万人次,7月1日至8月25日超192万人次,其中夜间游客占比达77%。
一张旅拍、一口酸汤鱼、一杯美酒、一间民宿共同拼合成夜西江之美,让游客慢下来、静下来、住下来。
一张旅拍定格西江夜
225家旅拍让看景变“入景”
傍晚时分,夕阳斜映,西江千户苗寨在晚霞里犹如镀上一层金光。随着夜色降临,苗寨成为不少游客的“天然影棚”。观景台、古巷、芦笙场、风雨桥等旅拍打卡点上,游人络绎不绝。身穿民族服饰的游客在摄影师指导下摆出各样姿态,一张张夜景大片,为他们定格旅程中的美好瞬间。
“亲子和闺蜜拍得比较多,也有一家人来拍全家福的。”携程旅拍旗舰店主理人康佳旺介绍,多数游客偏爱夜景拍摄,往往要忙到凌晨1点。店里的8个摄影师和8个化妆师都忙个不停。
化妆师陈秋霞2022年就来到西江从事旅拍化妆。她表示,看准西江旅拍市场的潜力,自己选择扎根于此。“很多游客来到西江都会选择旅拍,旺季虽然忙到很晚,但是服务好每一位客户,很充实。”
为提升游客体验,该旅拍门店还在景区开发了专属机位,让游客能拍到独特视角的照片。“这边的夜景很不错,穿上民族服饰,拍照很出片。”广西游客文女士带着孩子和闺蜜一连拍了好几套服饰。自去年5月开业以来,该店已累计接待旅拍游客超3万人次,旺季日接待量约150人次。
目前,西江千户苗寨景区注册的旅拍门店有225家。今年7月,雷山县西江镇旅拍行业协会成立。“通过成立行业协会,大家一起努力,能够对旅拍的服务流程、质量、收费标准等方面进行规范和提升,更好地为游客服务。”协会副会长周天霞说。
一杯美酒品味西江情
两种敬酒礼仪盛情宠客
晚上9点,西江千户苗寨银项圈广场前持续上演着“高山流水”敬酒仪式。苗家姑娘手持酒壶层层相叠,米酒如溪流般从最高处壶口缓缓流入宾客碗中。情意如山高、似水长,歌声不息酒不停。
“真的太震撼了!”来自香港的游客张莹难掩激动,“歌声绕耳,酒自高处流下,那一刻完全被热情包围。如果满分是十分,我打十分!”作为香港中乐团成员的艺术工作者,她有更深感悟:“这不仅是喝酒,更是一场关于‘待客之道’的行为艺术,将歌声、美酒、礼仪和情感完美融合,让人瞬间融入当地文化。”
在此之前,北寨门前的“十二道拦门酒”已经让游客流连忘返。来自河南的游客丁旭终于如愿以偿。“昨天没赶上,今天特地赶在下午5点前来体验。”他从第一道“恭喜酒”饮至第十二道“美满酒”,“每道酒都有美好的寓意,酒甜、人暖、歌动人,整座寨子都在用最真诚的方式欢迎你。”
从黄昏延续到夜晚的酒礼,不仅连接了昼夜,更连起了远客与苗乡,让游客从观光打卡转向深度体验。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文化部负责人莫世海介绍:“从拦门酒到高山流水,通过将酒礼分散于不同时段,就是希望游客不仅路过,更愿意留下,从味觉到听觉,全方位感受西江夜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夜故乡安顿西江心
591家民宿各美其美留客
晚上11点,西江千户苗寨依旧灯火璀璨,散落山间的民宿迎来了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刻。
鲍连州站在自家的楠山舍民宿前,热情招呼着陆续归来的住客。“今年暑假天天满房,想住得提前两周预订。”鲍连州是土生土长的苗家姑娘,也是一位返乡创业青年。2018年,看到家乡旅游日益兴旺,她和丈夫毅然返乡,将自家房屋改造成12间客房的民宿。
“去年我们有100多万元的收入。过去景区是卖门票,现在我们卖‘一夜故乡’,让游客深度体验当地生活。”鲍连州说。
在楠山舍民宿不远处的半山腰上,七封信民宿主理人王榆丰也在忙碌。这个暑假,尽管最高房价超过2000元一晚,这家高端民宿仍保持着90%以上的入住率。
2018年,王榆丰来西江千户苗寨旅游,被这里的风土人情深深吸引,决定在此开启民宿事业。7年间,他陆续在西江千户苗寨开办了3家高端民宿。“我们更注重服务的精细化与个性化,从住宿前、中、后实现全流程配套。”
民宿还规划客厅、咖啡厅、酒吧等公共区域,并推出民族服饰、蜡染、刺绣等民族文化体验项目。
山东游客王女士原计划只住一晚,被美景与舒适住宿打动,决定多留一天。“游玩归来,躺在床上看万家灯火如繁星一般,美不胜收。”
如今,西江千户苗寨拥有591家民宿,床位数超过1.9万张。它们各展其长,让远来的游客不再只是匆匆过客,而是成为苗寨的“一夜家人”。
一锅酸汤调出西江味
300余家餐饮店标配酸汤鱼
8月末的西江千户苗寨依旧游人如织。晚上7点,距1号风雨桥不远的阿浓苗家餐饮店门前,迎客的芦笙悠悠响起,一锅锅酸汤鱼热气腾腾地端上餐桌。
“今天这个团有60人,都是港澳地区过来的游客,大家都想尝尝当地的特色菜。”导游冯筑梅一边安排游客用餐,一边介绍,“这是西江千户苗寨20年的老店,口碑一直很好。”
从最初仅十几张桌子、接待百来人起步,阿浓苗家已扩展到50多桌、能同时容纳300人就餐。“就餐的省外游客占大多数,我们的红酸汤沿用苗族传统工艺,用西红柿与辣椒加甜酒发酵半年制成。最早用的是稻花鱼,后来根据客人需求增加了江团和鲟鱼。这么多年,我们始终保证酸香开胃、汤鲜味美。”店主李林仙说,为适应不同口味,店里还推出多种辣度选择以及免辣版本,并持续研发新菜。“这盘‘相遇西江’是今年开发的,用香芋丝炒当地的黑毛猪肉,很受游客的青睐。”
来自成都的黄先生一家坐在4楼观景餐区,一边品尝美食,一边欣赏夜景:“菜几乎光盘了,酸汤鱼确实好吃,蘸水更是一绝,对我们四川人来说辣度正合适。”
据统计,西江千户苗寨现有餐饮店361户,酸汤鱼已成为各家的标配。逛苗寨、吃长桌宴、品酸汤鱼,正构成游客心中不可或缺的西江味觉记忆。
短评
夜西江,何以留住人?
192万人次,其中夜间游客占比高达77%——西江千户苗寨这份暑期“成绩单”,不仅体现出夜经济的强大活力,更隐藏着一个深层命题:如何让网红变长红,让流量真正成为“留量”?
作为黔东南州的重要代表景区,西江千户苗寨没有止步于用灯光点亮村寨,而是以文化为基、以体验为轴,重构了游客与目的地的关系。
从一盏灯照亮风雨桥的轮廓,到一杯酒盛载待客的浓情;从星火与灯河的相映,到旅拍定格的笑颜……这些细微而真实的触点,共同织就一张文化与情感之网,巧妙连接了他乡与故乡,也实现了从景观消费到生活体验的转变。
从卖景观到提供可沉浸、可带走的生活记忆。游客愿意留下来吃晚饭、住下来观夜景,本质上是对这种真诚体验的回应。
当然,西江仍需努力。在丰富内容内涵、提升服务品质、平衡商业化与原真性之间,仍有路要走。唯有让文化从表演走向生活,让体验从浅尝转向深融,才能让游客不仅愿意留下来,更渴望“再回来”
毕竟,最打动人的从来不是最亮的灯,而是最暖的情。西江的夜晚,正朝着这个方向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