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甜的米酒盛满碗,五彩斑斓的服饰映亮眼,近2000名各族同胞在贵州晴隆的六月阳光下,用歌舞书写着民族文化的鲜活篇章。
清晨的沙子镇广场入口,身着盛装的布依族男女老少排成两列。悠扬的敬酒歌响起,姑娘小伙们手捧米酒,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每位客人饮过拦门酒,都会收到一枚象征祝福的红鸡蛋。
册亨县布依族群众侬树芳脸上洋溢着笑容:“布依族同胞们对我们很好客、很热情,明年我们还要来。”
这是2025年6月28日贵州晴隆布依“六月六”文化艺术节的动人一幕。从今年三月的“三月三”庆典,到刚刚落幕的“六月六”盛会,再到即将点燃的彝族火把节,晴隆县的多民族节庆活动宛如四季不断的文化之歌,在黔西南大地上传唱着传统与创新的和谐旋律。
“六月六”:民族风情的立体展卷
六月的晴隆,成为民族文化的展示厅。沙子镇村歌大舞台上,一场极具民族特色的服装走秀正在上演。舞台上年长妇女身着传统蜡染刺绣的阔腿开衫,庄重古朴;妙龄少女则穿着现代审美改良的扎染短裙,灵动时尚。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布依族服饰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利在活动现场满怀期待:“从儿童少年到老年人,都希望我们的民族文化能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不止仅限在我们晴隆走T台,我希望它能够走向国际的T台。”
巡游队伍成为流动的民俗画卷。来自盘州、紫云、册亨、望谟、安龙等地的布依学会代表,与晴隆当地的布依族、彝族、苗族同胞共同组成巡游队伍。他们身着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抬着象征丰收的物品,手持劳作工具,演奏传统乐器。
活动现场,包粽子比赛、布依山歌、温坡、温然比赛和“拢巴捡”体验等活动同步展开。一位名叫花花的“拢巴捡”活动体验者笑着说:“抓得好多鱼不重要,重要是这个过程很开心,这个氛围确实热闹。”
这场盛会通过共享民俗、同台竞技、共赏歌舞、深度体验,不仅是一场民族文化的大展示、大联欢,更成为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实践。
“三月三”:古老仪典的当代回响
当镜头回转至春天,农历三月三的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早已上演过一场布依族的文化盛宴。
3月30日,上千名布依族同胞身着绚丽多彩的传统盛装,通过巡游、祭祀、丢糠包、打手毽以及布依文艺晚会等丰富活动,欢庆这一古老节日。
当日,在庄严肃穆的祭祀队引领下,巡游队伍抬着象征丰收与吉祥的生猪、五谷杂粮、七彩糯米饭等物品,从阿妹戚托小镇铜门广场向月亮湖行进。抵达湖畔后,四位身着传统服饰的“报摩”——布依族文化中沟通人与神灵的神圣使者,神情庄重地为神灵上香祈福。
“布依族的‘三月三’在每一年的春天开展网举活动,表示对大自然特别的尊重。”晴隆县布依学会常务副会长杨国敏介绍道,“在祭祀活动的同时,开展一些传统的体育活动,提振民族的自信心、凝聚力。”
火把节:文创点燃创新火花
随着“六月六”落幕,文化盛宴的火炬即将传递至下一站——第十五届彝族火把节。作为预热,一场以“传承·焕新·共生”为主题的民族文创设计大赛已于5月启动,面向全国征集作品。
这场由中共晴隆县委、晴隆县人民政府主办的大赛面向全国征集作品。参赛者需围绕晴隆县抗战文化、旅游景区、非遗以及彝族、布依族、苗族民族文化等元素进行创作。
“以现代设计语言诠释民族文化精髓,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意的融合。”大赛主题明确表达了晴隆对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期待。
这一活动将搭建起民族文化与大众互动交流的平台,推动文创行业发展,为全县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节日经济 文旅融合的晴隆实践
在晴隆的民族节庆背后,是文化与经济共同发展的智慧。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副教授查磊在参加“六月六”活动后感慨:“这更像是一个活态化的文化采风。我看到了不同队伍、不同年龄段以不同认知角度诠释文化。我希望能够把今天的感受通过课堂形式传输给我的学生们。”
郑州轻工业大学副教授梁哲则表达了将布依文化推向国际的愿望:“我一直在从事中国和欧洲文化的交流与平台建设,如果有机会,我愿意把我们的灿烂文化带到世界各地。”
在阿妹戚托小镇的民族非遗体验街,民族服饰店推出的春季新款成为游客新宠,各色布依服饰与春日景色相映成趣,吸引了众多游客体验。
7月19日,阿妹戚托小镇的咪咕广场将再次点亮。彝族火把节的火焰映照下,那些以传统纹样设计的茶具、融合蜡染工艺的时尚配饰、镌刻布依山歌旋律的音箱将在展台上静静诉说晴隆故事。
从春天的“三月三”祭祀,到盛夏的“六月六”狂欢,再到火把节的创意焕新,这条贯穿全年的文化节庆链,正成为激活传统、凝聚民族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