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动态 » 地方动态
黔南: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太好看啦!”


在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现场,水族马尾绣、水族水书、平塘牙舟陶等黔南非遗文创产品一经亮相,就让大家赞叹不已。



而黔南展馆内,都匀绕家大歌“呃嘣”、水族“夺咚”、水族芦笙舞、惠水好花红调等一批特色民族歌舞也轮番上阵,欢快的曲调和绚丽的民族风情引来不少客商驻足欣赏,大家纷纷拿起手机录制视频,留住此刻别样的黔南风采。


此次文博会不仅是黔南文化产业和产品推广的绝佳机会,更是搭建了向外展示黔南民族文化精华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平台,更好地推动黔南文化“走出去”,不断扩大影响力、增强吸引力、提升美誉度。


这也是黔南州不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黔南是文化多彩的民族之州。37个世居民族依山而居、傍水而栖,集布依族的包容性、苗族的多样性、水族的唯一性、瑶族的神秘性、毛南族的独特性于一体,“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布依枫香染、苗族百鸟衣、水族水书、水族马尾绣,珍藏着神秘的文化密码;布依“六月六”、苗族“四月八”、水族端节卯节,镌刻着厚重的岁月印记。



多彩的民族文化也孕育出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黔南州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4项,省级非遗项目58项,州级非遗49项,县级以上非遗30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总量居全省第二位。在黔南州3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民间传统工艺占据了半壁江山。


近年来,黔南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力推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典范。通过“一挖二推三助”及全州各级各部门的努力,黔南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挖”,就是挖掘整理民族古籍和民间文化。普查古籍条目10016条,完成水书《正七卷》《秘籍卷》等十三个卷本的翻译出版,整理并出版《黔南苗族民间传说故事》《苗族古歌》《布依族婚嫁经》等,编辑出版《黔南民族古籍》1-9册,完成了《贵州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布依族卷、水族卷和综合卷的编辑工作;水书文献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二推”,就是推动优秀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近年来,黔南州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村寨、进社区、进校园,投入民族教育经费630余万元,在200余所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推动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组织对全州民族节庆、婚丧嫁娶、民间音乐等原生态文化的调查,出版《黔南州民间乐器集成》《黔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调查实录》等;挂牌命名32家传统手工艺传习所,实施水书、马尾绣、牙舟陶等20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项目;投入民族资金240余万元,支持民族特色村寨开展节庆活动,先后成功举办黔南州民族服饰设计大赛、“四月八”民族民间芦笙乐舞大赛、“端午”赛龙舟、“六月六”民族风情节系列活动等。今年各部门还联合开展了黔南州“好花红”文化旅游季系列活动、“好花红”文化体验行系列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活动等。



“三助”,就是助力优秀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近年来,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700余万元,开展绣、染、织、制等民族手工技艺培训43期2000余人,扶持民族特色手工艺企业20余家,推动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发展;投入7900余万元,并整合各方资源,支持27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设和发展,荔波县拉片村等7个村寨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龙里县走马村等14个村寨获批国家3A级旅游景区;《刺藜花红》《你的眼睛能看多远》等剧目在全国、全省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屡获大奖;大型歌舞剧《木楼古歌》被中央民族歌舞团遴选晋京展演;原生态舞蹈《跺月亮》荣获全国、全省多项荣誉;《绕家大歌》荣获第九届世界合唱比赛并金奖;《笙生·不息》参加首届全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汇演。电影《近距离击杀》《我和我的家乡》,电视剧《风火云雾街》、动漫连续剧《聪明的甲金》、纪录片《过端》《绣》、戏曲《旭早》、短篇小说《大宛其的春天》等一批民族文艺精品持续涌现。《斗角舞》《铜鼓舞》《骑草马》等少数民族体育表演项目,在全国、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摘金夺银。


截至目前,全州开展各类民族文化体育活动7000多场次,建成文化产业园区12个,培育文化市场主体6700余家,文化企业2500余家,文化产业增加值占CDP比重达4.5%。



下一步,黔南州将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目标,以民族节庆活动为纽带,以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为重点,持续推动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