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非遗论坛
文旅融合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研究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正经历从“静态保存”到“活态传承”的深刻转型,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可让承载传统智慧的文化瑰宝真正“见人、见物、见生活”,在当代社会焕发蓬勃生机。近年来,我国多项政策推动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生存空间和传播渠道。这种融合不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了更广阔的展示平台,还通过旅游市场为其传承注入了活力,形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良性循环。

文旅融合驱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内在逻辑与时代价值

文旅融合是兼顾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功能的新发展模式,赋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新的机遇。首先,文旅融合可以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创造良好条件。文旅融合凭借创造性的场景再造,极大地丰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应用场景,激发出其内部传承发展活力。比如,在福建泉州的许多古厝茶馆,游客可观赏到悦耳的南音说唱表演,不仅赋予游客新的艺术审美体验,丰富了城市旅游景观线路,也让非遗传承人有了更多的展示机会、更好的演出平台。这种文旅融合实践探索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有了更多可能。其次,面对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文旅融合是破解问题的有效手段。据统计,当前部分地区传承人老龄化现象较为突出。而联合旅游市场,打造文旅融合的新业态、新产品,是增强非遗魅力、吸引年轻化受众、解决传承困境的重要手段。比如,江苏苏州平江路历史街区借助评弹这一独具特色的艺术表演,从众多历史文化街区中脱颖而出,吸引了大量年轻游客驻足,不仅使平江路成为新的城市文化旅游坐标,发掘出新的“流量密码”,更让许多接触苏州评弹的年轻人自愿成为评弹文化的忠实“粉丝”和后备传承力量。构建这种市场参与的良性循环,是破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危机的必经之路。与此同时,文旅融合是培养文化认同与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渠道,而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恰好能为其提供重要支撑,通过强化人们的文化认同、厚植文化基因,为文旅融合筑牢根基。在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下,文旅融合更可借助精心设计的文化产品与优化的文化体验,持续深化人们的文化认同感,不断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

文旅融合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

以沉浸式体验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路径。沉浸式文化体验产品是文旅融合发展的时代产物,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关键手段。通过为游客营造一个可感知、可参与、可互动的文化空间,能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历史情境中“跃出”,有机融入文旅消费体系,转化为可供游客直接参与的文化实践活动。比如,福建厦门“屿见闽南”文旅项目从闽南近千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遴选出83项,依托三大演区、八大街区、116栋建筑以及超140场次的互动演艺,构建出一个集品尝、触摸、穿戴、聆听、观赏等多维感官与审美体验于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空间。这种多维度的感官、审美体验使游客从被动观赏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强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染力与传播效能。“屿见闽南”项目运用“折叠时空”的叙事策略,可令游客上午置身宋代市井学习闽南话,下午就亲临南洋咖啡馆听华侨营商的故事,在切换自如的历史场景中实现时空穿梭。这种时空重构的体验不仅拓展了文旅产品功能边界,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出一个突破时空局限的全新生存语境,使其更易于被当代人理解与接纳。

以数字技术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边界。数字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全新的工具和手段,借助高精度扫描、3D建模以及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实现从物质形态向数字形态的转化,获得“数字生命”。比如,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引入AI剪纸生成系统后,观众通过扫描人脸即可生成融合个人特征的剪纸肖像。这种个性化的文化体验方式在赋予文化鉴赏更多趣味性的同时,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进一步融入日常生活。又如,有高校的“文化数字化传承”团队,在古村落运用3D建模技术对古建筑进行精准测量与拍摄,生成数字化模型,并利用VR(虚拟现实)和AR(增强现实)技术重现传统庙会的精彩表演,游客只需借助智能设备,就能身临其境感受当地传统民俗活动的气氛。这种数字化保存方式一方面有利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形态,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拓展其传播范围,丰富游客体验形式。 

以生产性保护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生态。生产性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关键路径。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产品和服务,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江苏苏州香山工坊就是生产性保护的成功案例。该工坊集创新、生产、交易与文旅等多元业态于一体,构建了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工坊内的“承香堂”从一块木头、一片瓦的加工,到大木作的起承转合,完整再现了香山帮的传统工艺流程,使技艺在梁柱榫卯间“真实呼吸”。香山工坊还注重科技创新,与高校合作研发重型胶木材料,将香山帮的木工技术与现代材料科学相结合。同时,工坊创建了“香山帮资料数据库”,与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实现对接。这种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社会主义学院。本文系2025年江西省社院系统招标课题 “习近平文化思想视域下坚定统一战线成员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kt2025010)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