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介以其快捷、方便、社会化的强大吸引力为文化传播拓宽了道路,也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创造了更多空间。当今数字化蓬勃发展,如何充分发挥数字媒介优势,加速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创新与发展,以引导中华文化在世界上占据高地,提升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感染力、影响力,是中华文化在弘扬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充分利用数字媒介平台,深耕中华文化宝库
数字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利用全球知名视频网站宣传中华文化,并充分发挥社交媒体的强大影响力,以传播中国声音,探讨中华文化的数字化表现形式,为“中国故事立体讲述”提供新视角。随着对外交流越来越频繁,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担负起文化使命。比如,可以通过影视作品的制作与传播,促进国内外人文交流,邀请中外知名翻译家一起对中华经典著作进行译介,让海外受众从经典著作中感受中华文化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修养等。同时,可借助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比如,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还原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艺术,让海外用户足不出户就能感受丝路文化的魅力;利用短视频平台发起“中华非遗技艺挑战赛”,鼓励国内外网友参与剪纸、皮影戏等技艺的创作与传播,以轻松有趣的方式拉近海外受众与中华文化的距离。这些数字化表达形式不仅能让中华文化突破地域与语言的限制,更能以符合时代审美的方式增强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吸引力与感染力,让中国故事在数字浪潮中焕发出更持久的生命力。
借助数字媒介传播途径,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
“文化符号”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所特有的、具有标识意义的文化形态,它是民族共同记忆、情感认同和精神追求的集中体现。在数字媒体时代,我们需要创造出更多适应时代需求与发展,且可感、可玩、可再创作的文化标识。比如,在法国一项国际街舞大赛中,两位中国少年用“醉拳步”“太极推手”“叶问蹲”的动作组合技惊四座。他们以街舞为媒,以国际化传播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以敦煌莫高窟为例,其蕴含的文化符号是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在数字媒介的助力下,全球用户只需打开“云游敦煌”小程序,就能以360度全景漫游莫高窟第217窟,高清壁画细节即刻呈现,让敦煌艺术进一步“活”了起来。这不仅提升了文物的数字化保存水平,也为海外受众提供了沉浸式入口。
做好文化服务工作,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搭建合作与沟通机制
在数字时代,我们要进一步做好文化服务工作,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搭建合作与沟通机制。相关部门和组织可以多元化的方式满足海外受众的文化需求。比如,通过各种数字媒介平台,举办“中国电影展”“中国图书展”“中国民族服饰展”等网上文化交流和服务,以增进海外受众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
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是增强文明互鉴、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路径,需要构建系统性推进框架。在全球化与数字传播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既要明确顶层设计方向,确保传播工作有章可循、目标清晰,也要激活多元主体参与动能,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更要创新传播形态,让中华文化以更易感知、更易接受的方式融入国际视野,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跨越。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确定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目标、意义和要求,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做好准备。其次,要充分调动有效资源,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让人们积极投身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比如,利用媒体力量,立足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采用引人入胜的表达方式,推进互动式话语表达方式的开拓创新。再次,要充分利用民间外交优势,采取更具亲和力、更贴近生活的表现形式进行中华文化传播。比如,鼓励各领域专家学者、社会团体、个人,通过国际论坛、海外经贸交流、旅游等方式讲好中华文化故事,借场景植入把文化元素嵌入日常生活。
重塑中华文化产业链,使优秀文化资源得到聚集与融合
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是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基础。因此,我们要利用数字媒介将世界各地的文化元素与资源进行融合,推动文化理念、技术成果与合作方式的深度交流与互鉴共进。目前,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推动下,要发挥国内文化市场的巨大优势,做好战略规划,创作文化精品。要通过积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丰富养分,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创造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文艺作品,以更好满足海外受众;要积极扶持“出海型”文化企业,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积极提升视觉影像制品、视听媒介、文化遗产、印刷品等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及竞争力,让更多兼具国际竞争力及中华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走向国际。
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信息技术等手段,开发创意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境外文化商品与服务,形成新的商业模式,刺激新的文化消费,为开展海外文化合作提供更多渠道。在此基础上,社会各界要支持各种类型的文化企业从事外贸活动,创建若干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基地。可与具备合作条件和意愿的国家携手共谋发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中华文化与相关产业、特色产品深度融入其中,建立中华文化与当地文化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文化产业园区。(作者单位:临沂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