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翔
(盐城师范学院 文学院,江苏·盐城 22400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介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4CMZ002);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明末清初浙西地区戏曲活动研究”(项目编号:2023SJYB201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徐明翔,女,博士,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古典戏曲文献、地域戏曲文化。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悠久深厚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当代国家倡导、社会支持的文化实践和文化自觉。应当充分认识到非遗保护和传承与乡村振兴战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保护与传承非遗能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有助于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地方发展和乡村振兴赋能增效,在文化认同、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等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团结;中华民族共同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1]。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中华民族在生产生活劳动中经悠久的历史发展积淀而成。非遗主要有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传统戏剧、曲艺、传统医药、传统技艺、民间文学、民俗、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等类别。非遗项目覆盖广阔地域,涉及诸多民族,涵括很多门类,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非遗中蕴藏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意识、精神价值和思维模式。保护和传承非遗,既能警醒世人敬畏历史,守护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又能保护人类文明多样性,有助于营造民族互嵌模式,维系民族感情纽带,维护国家统一稳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2]新时代新征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作为题中应有之义则显得尤为重要,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
(2024年2月贵州毕节举办“石榴花开·非遗贺春”比赛)
图片来源:七星关区融媒体中心
一、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加深文化认同
习近平主席在致第四十四届世界遗产大会的贺信中提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3]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和重要载体,象征着中华文明从未中断、一直延续至今。“我国非遗植根于中华大地,资源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规模和总量均位居世界前列,经历了独特发展历程,形成了特有文化基因,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4]在社会主义新时期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焕发出新时代光彩,对传承中国传统智慧、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有着极其重要的时代意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得到传承。
(一)非遗传承中国传统智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凝聚着中国传统智慧。非遗中的传统技艺类以手工艺制作为主,以精湛的技艺见长,并富有特色,如四川成都市蜀锦织造技艺、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土家族织锦技艺、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市的壮族织锦技艺、湖南省凤凰县和邵阳县的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贵州省丹寨县的苗族蜡染技艺、黎平县和从江县的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雷山县的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和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玉屏侗族自治县的玉屏箫笛制作技艺、剑河县和台江县等地的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贞丰县和丹寨县等地的皮纸制作技艺、平塘县的牙舟陶器烧制技艺、湖南安化和益阳等地的黑茶与黄茶制作技艺等等,涉及织布印染、建筑、乐器、纸张、器物烧制锻造等,从生产到生活,与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这些都是对日常劳动生活经验的总结、创造、改进与再发展,是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智慧的体现,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服饰文化、音乐文化、建筑文化、器物文化等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技艺承载的非文字的知识、习俗、仪式、伦理道德与生产工具、器物在特定群体中形成了具有文化表征意义的指示符号,反映了社群调节社会关系的共同观念,如以茶待客、以茶睦邻等观念彰显了谦和礼敬的人文精神,促进了人际关系和谐,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5]传统技艺在传统劳动社会彰显了人的主体性和社会价值,融入了人本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契合。非遗中的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是民间具有精彩绝伦技艺的娱乐形式,象征着传统的体育文化,是人们生活乐趣与精神生活的体现。四川峨眉山市的峨眉武术起源于峨眉山,已有3000年的历史,门派很多,而且武术中浸润儒、道、佛文化,拳法多变,讲究刚柔相济。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如贵州铜仁市和镇远县的赛龙舟、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布依族武术、遵义市赤水市的赤水独竹漂、重庆的蹬技、四川都江堰市的青城武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藏棋、广安市的滑竿、湖南沅陵的赛龙舟、新化的梅山武术等,这些都堪称传统文化标本的活态呈现。高超的技艺凝聚了民众的智慧,既有竞技性,也有修身养性或娱乐表演的作用。
非遗的各个类别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劳动群众在长久的生产生活中提炼出的经验,极具传统性、生活化、生动性的特点。中国传统医药文化博大精深,非遗中的传统医药包含中医诊疗法、针灸、中药炮制技术、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中医正骨疗法、苗医药、回族医药、藏医药等种类,既是传统医学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又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的廖氏化风丹制作技艺属于中医传统制剂方法,是用15味中药进行炮制并研磨而成,有丹、丸、膏、散、丹、剂等成品形式,传统处方结合现代技术,化风丹是朱红色丸剂,在治疗癫痫、面瘫、高热等方面有特效,滇、黔、川、桂一带广为人知。贵州省黔西市的黔西传统发酵彝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苗医药的骨髓骨伤药膏、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族自治县的金秀瑶族灯草灸疗法、重庆市渝中区的程氏针灸、江北区的燕青门正骨疗法、西藏自治区那曲市的藏医脉泻杂炯疗法、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藏医骨伤疗法、四川省的李仲愚杵疗法、福建的南少林理筋整脊疗法、湖南凤凰县的苗医药(癫痫症病法)等等。传统医药以阴阳、寒热、虚实、表里等为基础,与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密切结合,有着一套成熟且辨证的施治体系,并注重以人为本,充满了人文关怀。
(二)非遗彰显传统审美意蕴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非遗中的很多项目渗透了传统美学与审美,这些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审美意识,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非遗门类中以传统美术最能彰显传统美学的深厚意蕴。传统美术有绘画、剪纸、刺绣染织、编织、纸扎灯笼、家具器皿等类型,历史悠久,异彩纷呈。贵州剑河县的苗族剪纸又称“绣花纸”“剪花”,在苗族古歌《跋山涉水》中就有相关描述,剪纸造型有人物、花卉、动物等纹样,灵活生动,并且苗族百姓将这些剪纸审美应用在苗族刺绣和服饰中。湖南省泸溪县的苗族挑花也称为“数纱”,苗族妇女用自己纺织的纱布挑绣而成,多用于头帕上。挑绣技艺有别于刺绣,在制作过程中必须逐针挑数,挑花没有固定的图案纹样,都是苗族妇女们自出心裁,即兴为之,常见的有蝴蝶戏花、牡丹花、石榴花、龙凤呈祥、鲤鱼跃龙门等,均用蓝青色丝线挑绣而成,清淡雅致,别有韵味,是当地百姓传统审美的体现,“承载着厚重的民俗文化与人文情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实用价值”[6]。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的水族剪纸和布依族刺绣、雷山县和台江县等地的苗绣、黄平县的苗族泥塑、锦屏县的侗族刺绣、四川省德阳市的绵竹木版年画、江安县的竹刻、色达县的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青神县和邛崃市等地的竹编、成都市的糖塑、湖南省浏阳市的菊花石雕、凤凰县的凤凰纸扎,重庆市的奉节木雕等。这些优秀的非遗项目源自自然与日常生活,都是对传统美学的传承,延续古老的审美追求。
非遗中的传统舞蹈是歌、乐、舞三者合而为一的艺术形式,世代相传,兼具祭祀和娱乐两大功用,具有鲜明的地域特性。舞蹈千姿百态,用于喜庆、庄严、肃穆等不同场合中。传统舞蹈在多层面展现出不同特征的音乐和舞蹈审美,如贵州丹寨县和榕江县等地的苗族芦笙舞(锦鸡舞),因锦鸡是当地吉祥的象征,当地百姓在祭祀活动中以芦笙为伴奏、模仿锦鸡的步态起舞,女性在装束上也打扮成锦鸡的模样,舞姿轻盈柔美,悠然生动,芦笙有一百多种乐曲,曲调丰富而悠扬,优美动听。芦笙舞在舞姿、曲调、服饰等方面展现了当地百姓古老的美感追求,是民间舞蹈和传统审美的典型代表。贵州兴义市的布依族高台狮灯舞、台江县的反排苗族木鼓舞、赫章县的彝族铃铛舞、荔波县的瑶族猴鼓舞、湖南汝城县的龙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土家族摆手舞和苗族鼓舞、南县地花鼓,重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酉阳摆手舞等。非遗里的传统美术和传统舞蹈折射出的是传统社会劳动人民的生活审美和实用美学,是当地百姓在长久生活劳作中形成的审美偏好和审美追求,是民族传统的审美特征和美学规范。“它们是见证一个民族艺术审美价值存在变迁的‘活化石’,为我们民族艺术得以呈现和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养料。”[7]
(三)非遗展现传统人文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包含传统智慧和传统审美意蕴,也蕴藏着多重传统人文精神。非遗中的许多类别和项目不仅有生活实用性,也彰显着传统人文精神。最为典型的当属非遗中的民间文学,通过民间传说表达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对美好道德的赞美,如榕江县、从江县的《珠郎娘美》讲述的是朴实的少年珠郎和聪慧美丽的少女娘美之间动人的爱情故事,表达劳动人民对真挚爱情的歌颂。民俗类中贵州赫章县的火把节于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隆重举行,表达百姓对火的崇拜。湖南汨罗市的端午节为纪念伟大诗人屈原,有赛龙舟、插艾叶、吃粽子、饮雄黄酒的习俗,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百姓受传统文化的浸润,激发起对先贤的怀念、对安定生活的祈愿。非遗中的传统音乐类有弹拨、丝竹、管弦和吹打等形式,演奏风格各异,格调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传统音乐表达劳动人民丰富的感情,如贵州贞丰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的铜鼓十二调是用铜鼓和铙钹、唢呐、大镲等混合演奏,属于布依族的打击乐曲,共由“祭祖调”“喜庆调”“喜鹊调”“祭鼓调”等组成,用于祭祀、庆典等仪式,蕴含着当地百姓对祖先的敬畏之意。传统戏剧是结合历史、民俗并以唱念做打演绎故事的艺术形式,贵州德江县、荔波县、金沙县等地的傩戏是以祭祀为主的戏曲形式,历史悠久,有很多剧目取材于古代传说和文学作品,主要演出剧目有《桃源洞神》《孟姜女》《梁山土地》《龙王女》。傩戏既传承着古老的祭祀文化,也秉承戏剧的功用即教化百姓,劝人向善,有着丰富而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蕴。贵州台江县的苗族姊妹节和黄平县等地的苗族古歌、湖南龙山县的土家族梯玛歌、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酉阳古歌;贵州思南县的花灯戏和安顺的地戏、重庆的川剧、湖南省常德市等地的花鼓戏;贵州兴义市的布依族八音坐唱、重庆的扬琴等。这些类别的非遗项目都以不同形式和不同角度彰显深厚而悠久的传统人文精神,传达劳动人民敬畏天地自然和祖先、憧憬美好生活的思想。
(2023年9月模特在意大利米兰时装周上展示含有贵州苗绣元素的设计时装)
图片来源:新华社
二、以加深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纽带巩固民族团结
民族工作一直是党的工作重点,在202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8]非遗名录中的项目涉及多民族丰富多彩的技艺、文化与民俗活动等,保护与传承各民族各类别的非遗项目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特别是“对少数民族非遗进行保护,有助于培养和增强少数民族民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民族基础”[9]。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与毛里求斯中国文化中心携手主办的“非遗技艺线上展示宣传项目”正式亮相,贵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面向全球观众展示。民俗类的民族服饰是民族地区特有的民族文化,苗族服饰有浓厚的苗族风情和显著的苗族特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服饰的样式多样,贵州各地苗族的服饰风格也不尽相同。保护和传承非遗中的民族服饰,有助于传承民族精神与提升民族自信。贵州台江县的两位苗族绣娘带着40余种苗族服饰参加意大利米兰时装周,这是一次贵州非遗与现代时尚融合后在国际舞台上的华丽亮相。非遗中还有各民族人民创造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纺染织绣、漆器银饰制作、剪纸刻绘、编扎等传统手工技艺。这些技艺通过口传心授得以世代相传,使之作为各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载体,构成了最具魅力的民族文化资源。2023年贵州省民族民间传统工艺比赛的成功举办充分展示了传统文化的技艺风采和匠人们守正创新的工匠精神,参赛选手们将“匠心”凝聚在手指之间,用智慧演绎出一件件精美绝伦的作品。从刺绣艺术到竹编工艺,从剪纸技艺到蜡染技巧,这些不仅继承了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更融入了现代创新的元素,每一件作品都展现了选手们的才华和创造力,展现了非遗传统民族工艺的千姿百态。“非遗”是各民族的精神遗产,很好地保持了民族特性,是民族文化、思维方式、文化意识生动的活态化呈现。
非遗名录中多民族的民俗、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等类别是在生产生活的基础上衍生出的群众文化活动,具有民族性、群体性和社会性。“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我国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奠定我国多民族团结与稳定的坚固基石”[10]。这些非遗项目在现代得到进一步保护和弘扬,能够加深民族感情,深化民族融合,巩固民族团结的稳定局面。“节庆文化属于一种文化载体,其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正向的、渗透性的引导作用”[11]。贵州铜仁市、镇远县,湖南沅陵县和广东东莞市的赛龙舟项目是多民族共同参与的大型节庆活动,多民族群众在热闹喜庆的竞赛氛围中增强了认识和了解,为民族融合打下牢固的感情基础。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贵州赫章县的彝族火把节是当地彝族百姓表达对火的原始崇拜,现在通过网络平台的宣传有了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且当地部门将民族节庆与民族文化旅游相结合,使火把节不仅成为彝族百姓的盛会,也是其他民族共同参与的文化项目。湖南郴州市资兴市的盘王节、贵州丹寨县和雷山县的苗年分别是瑶族和苗族百姓的重大节庆,各族群众欢聚一堂,载歌载舞,欢度这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非遗名录中既有少数民族独有的节庆,也有各民族共同欢度的节庆,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这些节日是各民族欢聚一堂、加深交往交流交融的良好契机,遵义市少数民族群众既与汉族同胞共同欢庆春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华传统节日,又举办自己的民族传统节庆活动,如道真自治县的“水龙节”、务川自治县仡佬族“祭天朝祖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吃新节”等。非遗名录中这些丰富多彩的民族节庆是我国节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族群众以传统节庆活动为载体,保护、传承并弘扬民族节庆文化,丰富了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加深了对彼此的节日文化相互尊重和欣赏,增强了各族群众的凝聚力,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局面,为社会主义建设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传统音乐类中的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一种极具特色的民歌演唱形式,流行于黔东南自治州黎平、从江、榕江等地。侗族大歌作为音乐艺术形式,对于侗族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直接体现着侗族群众的文化审美趣味。兴义市布依族的“八音坐唱”是流行于黔西南的民族曲艺扎根于布依族群众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生活在都柳江一带的水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和“水书”,水族古文字保留着象形文字的特色,被誉为水族的“百科全书”。苗族、布依族、瑶族都有本民族的语言,保护民族语言文化,使各民族在相互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开展交流,从而有效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互动。重视和保护非遗项目有利于保持民族特性,弘扬民族文化,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使各族人民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不断加深对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培育并增进彼此的感情,推动各族人民人心相通、情感相融,实现各族人民的自我认同和相互认同,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里的小花楼木织机)
图片来源:经济观察报
三、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导向共画同心圆
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共同孕育和创造的。“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既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手段和路径”[12]。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在带动地方经济、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根基。近年来,湖南、贵州等地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因地制宜,不仅注重培养非遗技艺传承人,而且加大力度对非遗发展注入活力。如地方高职高专院校开设非遗相关专业,建立非遗培训基地、大师工作室、手工艺人作坊等,将非遗项目与文化品牌相结合,打造受人喜爱的文创产品,并通过抖音、淘宝等各大网络平台进行广泛宣传,开拓市场,多措并举提高非遗产品的知名度,在国际化的时代步伐带动下,将非遗项目做好做强并迈向国际舞台。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带动了当地手工业、服务业的发展,成为当地经济新的增长点。“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是推动乡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驱动力”[13]。在文化旅游热潮的影响下,多地将保护和发展非遗项目与文化旅游结合,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瑶族的盘王节等民族节庆,通过网络传播,在国内外都有着广泛影响,吸引各地游客充分观赏和体验少数民族的民俗、歌舞和文化。这样既使各族群众共享民族文化盛宴,形成民族文化旅游标杆性产品,又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让经济利益在各个民族和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均衡配置”[14],从而更好地致力于共同富裕,加深各地各族群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各类非遗项目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迸发新活力,进一步加深文化认同,巩固群众基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根基。湖南新化县的梅山武术是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分支,当地每年举行“梅山武术文化艺术节”正是对这一非遗项目的活态化传承和弘扬。这项活动由政府、村民、研究者等共同举办,是文化认同和凝聚力的鲜明象征。非遗是中华文化的鲜明体现,而文化认同则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湖南泸溪县的踏虎凿花是苗族传统美术工艺,深受苗族文化和信仰的影响,广泛应用于民族服饰、祭祀、婚丧仪式,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凿花艺人,很好地丰富了群众的日常文化生活。我国的非遗项目由多民族共享,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宝贵遗产。贵州从江县近年来举行非遗项目展演活动,当地的苗族芦笙舞、侗族大歌、瑶族铜鼓舞等非遗项目在当地以多种艺术形式轮番上演,令本地和外地游客充分体验到文化的魅力,提高了年轻一代学习与传承文化的热情。保护和传承非遗项目,有助于加深对中华文化认同,是弘扬中华文化的题中之义。贵州毕节市举办“红石榴”非遗技艺大赛,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让蜡染、刺绣、漆器、火把节等非遗项目真正“火”起来、“活”起来,并上演打鼓芦笙拳舞、民族服饰展演等具有民族特色的节目,吸引各族群众前往参与、观赏,以老少咸宜、开放包容的形式令群众了解非遗的重要性和传承价值,增强非遗的影响力和民族凝聚力。非遗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宝贵财富,在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中可追溯中华民族历史,让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积淀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15]非遗是穿越时间、延续中华文化的血脉所在,在对非遗的学习、交流和借鉴中,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强大助推力。
(广西南丹群众表演白裤瑶铜鼓舞欢庆“年街节”)
图片来源:广西日报
四、结语
“中华民族是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历史发展的结果”[16]。非遗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关系到中华民族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与传承千年的民族精神的赓续。“‘非遗’的价值具有重要性与多样性、多维度与多层次以及动态性与开放性的特点”[17]。非遗中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的传统智慧、传统审美及传统人文精神使中华文明得以传承至今,并以此保持中华民族特色。做好各民族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能更好地推进党的民族工作,促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从而促使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开出民族团结之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重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有着显著的现实意义,可以有效带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进而在此基础上增强“五个认同”“四个与共”,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根基,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22:51.
[2]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2).
[3]习近平书信选集:第一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341.
[4]黄永林.中国非遗传承保护的四重价值[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4,(1):76-83.
[5]刘立云,贺云翱.传统技艺类非遗传承发展的三重价值[J].人民论坛,2022,(24):123-125.
[6]陈海英,张孟,胡晓东,等.从非遗名录保护谈传统民间挑花的传承与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23,(6):140-143.
[7]齐勇,李谦,苏道玉.当代文化视野下“非遗”资源的精神价值探讨[J].艺术百家,2012,(4):222-224.
[8]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3-10-29(1).
[9]李向振.文化资源化: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理念转换及其价值实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0):31-38.
[10]王瑜,马小婷.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空间生产与实践路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27-34.
[11]韦承艳.以少数民族节庆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22.
[12]吴书飞.乡村振兴视域下非遗文化创造性保护与传承[J].中国集体经济,2024,(32):136-139.
[13]吴少伟,郭星星.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4,(6):125:133.
[14]王道勇,汪清.以促进共同富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贵州民族研究,2023,(6):66-71.
[15]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2).
[16]王廷中.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J].贵州民族研究,2024,(6):1-8.
[17]杜红艳.“非遗”价值特征及其实现[J].社会科学家,2018,(5):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