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非遗论坛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的融合
阅读:0次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着各民族独特的智慧、情感与记忆。在全球化与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非遗的传承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而文化产业在推动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将非遗与文化产业发展相融合,既能为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开辟新路径,又能为文化产业注入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创新活力,实现二者的互利共赢。因此,深入研究非遗与文化产业发展的融合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融合模式
在探索非遗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创新路径时,“非遗+电商”模式展现出极大的潜力。构建垂直化非遗电商平台,需对各地非遗工坊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将散落于不同区域、不同领域的非遗产品汇聚于同一平台。在此基础上,打造从传承人直播展示技艺、线上定制服务到非遗溯源的完整销售体系,消费者观看直播,可直观目睹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绎精湛技艺,并定制专属非遗产品;借助溯源系统,能深入了解产品蕴含的文化内涵及制作工序。同时,运用大数据技术,从消费者的浏览记录、购买行为、评价反馈等多维度数据进行深度挖掘,精准把握消费者偏好,进而实现特色非遗产品的精准推送与营销。此外,与头部电商平台合作开设非遗专区,并策划如“非遗购物节”等主题活动,结合首页推荐、弹窗提醒、专题页面打造等手段,提升非遗产品的曝光度,吸引消费者关注。
此外,加强非遗与科技、教育、体育等产业的跨界融合。在科技方面,开发非遗主题数字藏品,借助区块链技术,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数字载体,实现古老非遗项目的永久保存与广泛传播,收藏家可通过数字平台收藏具有唯一性的非遗数字作品。在教育方面,可将非遗项目深度融入校园教育体系,开发系统的非遗校本课程。比如,在美术课程中融入剪纸、刺绣教学,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亲身体验剪纸、刺绣技艺,感受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在音乐课程中,教授学生地方戏曲唱腔,从戏曲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切入,进而指导学生学唱经典曲目,体悟地方戏曲的独特韵味。组织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工作坊,非遗传承人指导学生进行实操,通过实践体验培养学生对非遗的兴趣与传承意识。在体育方面,可将传统武术、舞龙舞狮等非遗项目转化为大众健身活动;举办非遗体育赛事,设置专业组与大众组,吸引不同水平的爱好者参与,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加强品牌建设
深入挖掘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和独特价值,以系统性思维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影响力的非遗品牌。在品牌定位阶段,需结合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技艺特色及当代受众需求,精准提炼核心价值。如苗族银饰锻造技艺可定位为“千年匠艺的东方美学传承”,傣族泼水节可定位为“热带风情的全民狂欢文化符号”。品牌形象设计要融合非遗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如将苏州缂丝的纹样融入文创产品包装,或运用数字化技术重构京剧脸谱的视觉形象,形成兼具传统韵味与时尚感的视觉体系。
在品牌传播环节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全媒体推广矩阵,其中,线上依托微博话题营销、微信深度内容推送、抖音沉浸式短视频等,策划多元传播活动,如发起“#非遗匠心挑战#”抖音话题,邀请非遗传承人展示独门技艺,结合特效滤镜和挑战赛机制激发用户的二次创作;借助微信公众号连载非遗故事,搭配H5互动小游戏增强用户的参与感。线下则可联合文旅部门举办非遗主题展会、体验工坊等,邀请消费者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形成口碑传播。
以“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为例,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东阿阿胶将千年制胶技艺与现代养生需求结合。在线上,该品牌推出了一系列短视频,在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平台播放,邀请非遗传承人讲述泡、洗、切、煮、煎、晾、瓦、擦、印、包等49道工序的技艺,并发起“#古法熬胶大揭秘#”话题互动;在线下,联合全国各大药店举办“阿胶文化体验日”,现场展示九提九炙等非遗工艺,提供阿胶糕DIY体验。这种线上线下联动的模式,不仅使东阿阿胶的品牌知名度有所提升,还带动相关文创产品的销售。
培养专业人才
一方面,要建立健全非遗与文化产业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教育培养+在职提升+政策吸引”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校和职业院校结合地方非遗特色,开设非遗保护与开发、文化创意产业管理、传统工艺数字化设计等专业课程。比如,江苏苏州的职业技术学院可设立苏绣设计与工艺专业,将刺绣技法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培养出既能传承苏绣针法技艺,又能开发文创产品的复合型人才;中央美术学院可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方向,注重非遗理论研究与产业实践结合,为行业输送专业人才。
另一方面,针对在职人员,搭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培训平台。定期组织非遗传承人、文化企业管理人员参加“非遗活化与市场运营”“数字技术赋能非遗”等主题培训课程和行业研讨会。如浙江东阳木雕行业协会每年联合中国美术学院举办木雕技艺创新与产业发展研修班,邀请行业专家、商业精英分享经验,帮助从业者掌握最新市场动态和创新设计理念,提升其专业素养与产业运营能力。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具有重大意义,既能传承和保护非遗,又能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促进经济增长与就业。当前,二者融合已取得一定成果,形成了多种融合模式,但也存在创新不足、过度开发、人才匮乏等问题。唯有创新融合模式、加强品牌建设和培养专业人才等策略有效落实,才能切实推动非遗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二者的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进一步加强探索和实践,充分发挥非遗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让非遗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朱奕南系江西瑞金干部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央苏区历史;王毅系江西瑞金干部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