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民族民间文化在传承中更加多彩
陈宇双 周俊/ 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以多样性、原生性和极富地方特色著称,唯有立足丰厚资源禀赋,不断推动多彩贵州文化品牌在创新传承中大放异彩,方能使民族民间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中,真正转化为彰显中华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与强劲动力。
贵州日报
2025.8.7 7版
Dajialilun
以匠心驱动创造性转化
侗族大歌以其特有的多声部自然和声、复调唱法等,为动漫电影《哪吒2》配乐,是民族民间文化创造性转化的鲜活实例。贵州有着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但大多数却藏于深山人未识。要以雕琢璞玉的匠心构建“保护—激活—传播—增值—反哺—传承”的发展闭环,进而推陈出新。转化之道在于夯实物质根基与数字赋能。实施分级分类保护,对民族建筑、民族民间文物开展科学修复,运用新科技如三维扫描、材料分析等精准还原历史样貌;同时深化数字赋能,构建数字信息库,打造云端平台,通过VR全景漫游、数字展览等,让千年文脉触手可及,融入生活中、公众视野下、市场浪潮里,使民族民间文化在人间烟火中焕发新生,深山的瑰宝才能走出大山、拥抱时尚,真正展现时代活力。
Dajialilun
以创新点燃发展引擎
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杠杆”,“村超”提供了完美答卷:赛场内外体育竞技与民族文化展演交相辉映,2024年榕江县累计接待游客946.1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08.03亿元。贵州是南方四大族系的交汇地,又是汉族移民较多的地方,民族民间文化瑰丽独特。我省将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列入“四大文化工程”,充分挖掘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不仅是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先手棋”,还是极具超前战略眼光的“组合拳”。应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在学校开设民族民间文化专业课,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课堂授艺,使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艺相结合;通过创新推动,将传统工艺智慧与现代设计语言相融合,如,从水族马尾绣的独特构图、布依族扎染的绚烂色谱中捕捉创作灵感,将其巧妙嫁接到现代服装等产品设计中,使古老元素绽放全新生命力;开拓多元渠道,推动传统工艺有机融合现代审美与市场趋势,有力拉动地方经济增长,让多彩贵州品牌走向国际。
Dajialilun
以新风尚涵养传承沃土
乡风文明建设与民族文化传承相互激荡,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不竭动力。苗族“议榔”议事制度、侗族“款约”规训,蕴含集体智慧与道德约束,经由创造性转化,在“村BA”“村超”的互助氛围中焕发新生,成为化解基层矛盾、凝聚邻里共识的无声力量。布依族“三月三”、水族端节等传统节庆,通过精心组织与现代演绎,升华为传递尊老爱幼、勤劳互助等核心价值理念的生动课堂,潜移默化间滋养着健康向上的乡村新风尚。要组织专业力量,系统梳理各民族村寨蕴含的伦理规范,通过编撰乡土教材、建设村史馆等形式,将抽象的文化精髓转化为具象的文明标尺,引导村民见贤思齐;培育传播主体,重点培养熟知本民族文化、热心公益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返乡青年,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村民参与文化传承和文明实践;同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常态化开展以乡风文明为载体的政策宣讲、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的群众基础。
(作者单位:贵阳信息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