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非遗种类丰富、数量繁多,包括传统技艺、民俗文化、表演艺术等,均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沉淀和结晶。在数字化与跨文化双重视角下,构建非遗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不仅有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还可以借助数字技术,创新传播理念、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推动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
数字化时代非遗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构建框架
数字技术为中国非遗对外传播开辟了新路径、提供了新机遇,扩大了中国非遗对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重点在于构建非遗对外传播的话语体系框架。一是明确话语体系的核心要素。组织专家学者结合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对非遗项目进行系统、深入研究,探寻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推动传播主体的多元化,鼓励多方积极参与,吸引非遗传承人、文化企业、社会组织、高校等加入到非遗对外传播队伍中。二是利用数字化技术赋能体系构建。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和在线视频平台,推动传播渠道多元化;利用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等多媒体技术手段,创新内容表现形式;发挥大数据分析作用,开展个性化推荐和精准营销,提高非遗传播的精准度和用户触达率。三是制定跨文化传播的适应性策略。对非遗项目的文化背景进行系统介绍和解释,结合故事讲述,制作专题内容;组建专业翻译团队,有效利用翻译技术和工具,开展多语言翻译与传播;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举办线上国际展览、线上研讨会等,吸引更多国际观众关注中国非遗。
数字化时代中国非遗对外传播实践路径
推动多元主体参与,形成协同合作机制。推动非遗对外传播,需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建立健全协同合作机制。一是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出台非遗保护和对外传播的政策措施,制定科学系统的传播规划,明确提出各个阶段的重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同时给予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二是文化机构要深入研究非遗的文化内涵、历史渊源等,为非遗对外传播提供学术支持;开展非遗对外传播培训和指导,让非遗传承人了解跨文化传播技巧,掌握数字化展示技术。三是企业需要积极创新、勇于实践,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发非遗产品,提供相关服务,探索非遗对外传播新渠道。四是非遗传承人应积极承担责任,通过讲解传承故事、展示非遗技巧、参与企业非遗产品设计等多种方法,为推动中国非遗对外传播作出贡献。
传播内容推陈出新,提高创作深度广度。数字化时代,多元文化碰撞交融,推动中国非遗对外传播需要克服传播内容的同质化现象,提高传播内容的创新性、趣味性。一是深入挖掘非遗内涵。组织和成立专业团队,对非遗项目进行深度研究,了解其历史发展状况、相关制作工艺、传承发展现状等,建立非遗数据库;对非遗的内涵进行多角度解读,从哲学、美学、民俗学等方面入手,揭示非遗项目的文化价值。二是结合现代文化元素进行创新。在对非遗产品的外观、包装等进行设计时,融入现代审美和设计理念,推动非遗的传承和弘扬;将非遗与现代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有机融合,推陈出新,打造新型艺术作品。三是开展国际化传播。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了解当地群众的文化背景、审美习惯和兴趣爱好,结合国际化叙事方式、视觉语言或传播手段,提高非遗的跨文化传播效果。
搭建对外传播平台,全面优化运营管理。利用数字化技术丰富中国非遗对外传播内容,创新对外传播形式,搭建对外传播平台,并提高平台的运营和管理水平。一是制定国际社交媒体平台的运营策略。立足我国非遗项目特点,分析目标受众兴趣爱好,实施精准定位,制定多样化、针对性的传播内容,并优化发布时间,提高传播内容的曝光率和互动性。二是结合国际热点话题策划传播活动。结合重大节日,设计创意新颖的非遗对外传播活动。三是建立健全用户互动和反馈机制。优化对外传播平台建设,完善其评论、点赞等功能,鼓励用户分享、投票、讨论、交流,及时回复用户评论、私信、疑问等,保持活跃度;建立健全反馈机制,收集整理用户对非遗对外传播相关的建议和意见,根据用户实际需求优化传播策略。
非遗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国际化与价值转化
一方面,推动非遗的国际共享。通过与国际组织合作,举办、参与相关非遗保护和传播活动;开展双边或多边文化交流,积极与各国签订文化交流协议;举办或参与国际非遗相关学术研讨会,交流分享非遗保护经验,吸收国际先进理念;充分利用国际社交媒体,在主流国际社交媒体平台上开设官方账号,打造多元账号矩阵。另一方面,积极推动非遗的经济价值转化。录制非遗技艺讲解、非遗文化内涵剖析等线上课堂,通过专业知识付费平台进行推广销售;培养专业主播,使其了解非遗产品制作工艺、文化价值,提升消费者对非遗产品的认知和购买意愿;与直播平台合作,开设非遗专场直播活动,扩大非遗产品销售渠道;设计以非遗为主题的旅游线路,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深入了解和体验非遗。此外,还要推动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制定非遗的长效传播策略,通过学校教育、师徒传承、社会培训等多种方式培养非遗传承人才。
在数字化浪潮下,我国非遗对外传播需要突破传统边界,发挥协同之力,搭建话语框架;借鉴创新之思,重塑内容肌理;利用数字平台,拓宽传播边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焕发新生。
[作者单位: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国陶瓷类非遗的历史话语分析与文化身份建构研究”(编号:23YJA740028)、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项目(编号:苏教师函〔2023〕27号)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