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柳江苗族鼓藏节是苗族以“鼓社”为单位,十三年举行一次的最隆重的祭祖仪式,是神圣的民族大典。都柳江至月亮山地区是这一支苗族古仪最后的保留地之一。当地苗族人民,至今保存着这一古朴、奇异、充满神秘色彩的“祭鼓”仪式。这个仪式后面隐藏着这支苗族共同的“集体记忆”。
鼓藏节,苗语称为“努纽”(nexniel),在苗语里,“nex”是“吃”、“niel”是鼓的意思,一般译为“吃鼓藏”、“吃牯脏”和“吃牯藏的节”,现称之为“鼓藏节”并约定俗成。都柳江苗族人认为,祖先居住在遥远的东方,需敲击木鼓才能把他们召唤前来。因此在鼓藏节中,木鼓自始至终贯穿活动的全程,包括“接鼓”、“醒鼓”(也叫翻鼓)、“凿鼓”、“换鼓”、“送鼓”等仪式。鼓藏节的仪式繁复而有序。迎客、祭芦笙、吃簸箕饭、旋牛塘,最后所有鼓脏牛由各家的舅佬操刀,将其送到祖先的居地。“分串串肉”则是苗族众多重大仪式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鼓藏头”是鼓藏节中沟通神鬼世界与现实世界中的关键人物,苗语称为“阶纽”(ghaibniel)经过各宗支鼓社的鼓头们酝酿,结合群众的提名产生。鼓藏头必备的条件是,已生儿育女的壮年男子,家庭人丁兴旺,经济情况较佳(有福有财)、为人正直、办事公道(有德有能),最后由“神判”选定。在鼓藏节的日子里,“鼓藏头”要穿上特制的鼓脏服尽心尽意地代表村寨与祖先“神交”;“鼓藏祭师”要严格按照“祭鼓辞”一丝不苟地行完各种礼仪,以意会的方式请来历代的祖先。
都柳江苗族鼓藏节又称牯藏节、祭鼓节,由苗族各姓牯藏头组织,一般在历史上关系较密切的村寨间进行,牯藏节有小牯大牯之分。小牯每年一次,时间多在初春与秋后农闲季节,吃牯村寨杀猪宰牛邀请亲友聚会,其间举行斗牛、吹芦笙活动;大牯一般13年举行一次,轮到之寨为东道。吃牯之寨提前一两年喂养牯牛,多者一家喂2-3头,少者两家喂一头,有青年、老人,尤其是有姑娘的家庭力争多办衣物,银手饰,所有家庭竞相备足酒肉、鞭炮、红彩等礼物;姑娘则准备丝线、布鞋等物。主寨提前两月或半年向客人发出口头或书面邀请,临节前再次邀请客人,并用鱼藤草在斗牛场出入口扎拱门。节前一天,客人牵斗牛,担肉酒彩礼,吹笙鸣炮进寨,主寨亦吹笙鸣炮相迎,并举行敬神仪式。敬神时,寨头路口置岗哨把守,禁行人入寨。活动一般进行斗牛3至4日。第一日早饭后,男女青年着盛装进入斗牛场观牯牛打斗,不加干涉。第二天早晨,凡参加打斗的牯牛除少数外均宰杀,以内脏祭天地、祖先祈求保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地方平安。节日期间,凡到场观看斗牛和踩歌堂者,皆视为贵宾,日夜歌酒不休。第三日,近客散去,主人则割一块牛肉送给客人,整个活动结束。
鼓藏节是苗家人每隔十三年轮回才会有的节日,是苗家人自己祭祀祖先的节日。大鼓藏至少十三年轮回才做,小鼓藏节则三年、七年做一次。苗家人视铜鼓为生命一样宝贵,埋藏铜鼓在山寨附近的风水宝地,村寨六畜兴旺,富裕安康,所以藏鼓之日要请祖先的英灵到来,祈祷祖先保佑苗家人,以隆重的仪式迎接、祭祀祖先。传说,很早很久以前,苗家人为了藏鼓举行隆重的仪式,按照苗家人的规矩,寻找一位方圆百里苗族村寨公认的、代表苗家人形象的一位聪慧、漂亮、美丽绝伦、能歌善舞的苗家姑娘来踩鼓。后来,找来的这位苗家姑娘在笙歌漫舞中,激烈的木鼓声中越跳越欢,激情地跳到木鼓上去踩鼓,敲打的铜鼓回响震撼山岗,激烈的木鼓声象苗家人激荡的心情一样,这位苗家姑娘在狂欢的鼓声、歌声、欢笑声中突然从木鼓上忘情地摔倒死去。从此,苗家的藏鼓活动就有了规定的内容,固定的仪式,为了纪念这位能歌善舞、美丽绝伦的女祖先,苗家人隆重的藏鼓仪式就变成了祭祀祖先的鼓藏节,一直流传至今。
2014年11月11日,苗族鼓藏节(榕江县)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