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项目目录 » 国家级项目 » 第四批国遗
绿茶制作技艺(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都匀市)
阅读:0次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都匀毛尖茶俗称“都匀毛尖”,分布在都匀市摆忙乡、坝固镇、甘塘镇、大坪镇等,遍及18个乡镇,两个办事处,涉及85个行政村。毛尖茶以生长在都匀市境内团山、牛场、大定、螺丝壳一带的“中叶型苔茶”为原料,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居住在这一带的一些老艺人至今仍从事毛尖茶的手工制作。

毛尖茶种植及加工工艺历史悠久,原产于市内的团山哨上、哨脚、黄河黑沟、钱家坡一带。毛尖茶外形卷曲,色泽鲜绿,白毫显露,肉厚清嫩,气香味浓,回味甘甜,汤色清澈,叶底明亮而名扬四方。在明被崇帧皇帝赐名为“鱼钩茶”,明崇祯年间(1628~1664)已为贡茶。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镌刻的《重修西岳庙碑记》载,都匀府时有官办茶园,由知府宋文型“兼理”,以为如此可“上裕国课,下佑工商”。1925年编纂的《都匀县志稿》记载:“茶,四乡多产之,产水箐山者尤佳,以有密林防护也。民国四年巴拿马赛会曾得优质奖。输销边粤各县,远近争购,惜产少耳。自清明节至立秋并可采,谷雨前采者曰‘毛尖茶’。”

都匀毛尖茶外型条索卷曲,绒毛显露,色泽鲜绿,内质香气清澈,汤色清嫩,回味甘甜,色香味俱佳。制作关键在于采摘、加工。以清明节前后初展的一芽一叶、色泽深绿或浅绿、长度不超过2厘米、形似雀舌者为上乘。采摘时,用拇指和食指夹住芽叶根部向上提拉,不可用指甲揑断留下痕印。采摘回来的原料,摊在阴凉通风的木板上,让嫩叶失去表面水分。然后“精加工”。先在灶台架上铁锅,再用干柴生火加温,白天锅底微白,夜晚锅底微红,即将原料倒入锅内,双手迅速抛炒,使每一片芽叶均匀受热,谓之“高温杀青”。当水汽散发、茶叶柔软、折梗不断时,开始揉捻,至茶叶半干,即用双手搓团,不时加温、降温,适时整形、提毫、提香。干至八成、白毫显露时,即用白皮纸包裹,每包一斤许,置于底部装有木炭的陶瓷土缸内干燥,半个月后,“收青”取出,方为成品。整个加工过程,全凭手感、目测、鼻闻。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手法独特,技术精湛,原料要求极其考究,历史久远的民间毛尖茶制作工艺,为后来较大规模的茶场制茶生产所采用的新的制茶工艺,起到宝贵的借鉴作用。

2014年11月1日,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都匀市)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