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项目目录 » 国家级项目 » 第四批国遗
侗族服饰(黔东南州)
阅读:0次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侗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从民间传说中,侗族先民们很早就用一种手摇纺车纺线织布,开始了原始的纺织业,他们采用野麻纤维,织成布匹,缝制衣服。据资料载:“北宋时靖州等侗族地区纺织的斑细布、白练布、白绢等均负盛名,有的成为进奉朝廷的贡品”。可见,当时侗族纺织文化已发展到一定高度。侗族服饰以绣工精巧著称。在唐宋时期,侗锦就以其花色精美被人们赏识。

侗族服饰从结构和风格来区分,主要有七十二寨侗族服饰、四十八寨侗族服饰、苗兰宰荡侗族服饰、三宝侗族服饰和天甫侗族服饰、“六洞”服饰、“九洞”服饰、黎平洪州服饰、锦屏九寨服饰、天柱三门塘服饰、镇远报京服饰等类型。其中七十二寨侗族服饰和四十八寨侗族服饰,较完整地保持了原生态传承风格,具有代表性。

七十二寨是指居住在榕江乐里、本里、保里、往里、瑞里、仁里、及平阳乡的羊社、列辰、俾友、归备、硐里,平永镇的平寨、柳兴等侗族村寨。这里的女盛装雍容华贵:整套盛装主要由外衣、内衣、围腰、百褶裙、腿套、绣花鞋、银饰等组成。外衣为大袖右衽宽衣,下摆呈弧线形,滚口圆领。衽袖均为宽边大滚,银毫作扣。布料为自制藏青色棉布(侗称  “明亚”)和白、蓝、红、绿缎子布料。胸襟上段正方形,斜段荷叶形,精绣各种图案,不拘一格。用黑缎子衬底,粉蓝色布滚边镶线,中绣龙、凤、鱼、云钩、卷草等。下以蓝干花片作边。图案中龙蜷曲腾跃,凤张嘴欲鸣,鱼跳龙门,浪卷云舒。构图自由奔放,线条流畅,色彩华丽,形态生动。宽袖大滚边是单独绣制的彩筒绣套,套订花袖口之上,便于拆放和更换,一件衣服可套换多种彩筒绣套。图案分成两部分,内侧黑缎衬底,粉蓝色线条镶边,黑白分明。外侧红、绿缎衬底,满绣龙、凤、鱼、蝴蝶、梅花、宝葫芦等。中间以如意云钩为界。图案造型生动,设色鲜艳,美丽爽朗,层次分明。

围腰为长方形状,长1.5尺,宽1.2尺,腰带2.3尺长(红、黄、兰色均有),带头是六寸长箭头状彩绣片,双面绣三条龙,云钩作边相隔,彩线银线镶边,带头坠彩珠(银珠或玻璃珠)龙胡须。围腰衬布用自制藏青色棉布和绿、蓝彩缎,满绣图案,是盛装繁褥多彩,耀艳之处。其花纹图案一般分为上片花边,外围四边,内围三边和中间大花四个部分。上片花边长方形,荷叶形底。图案以龙、凤为主,配有蝴蝶、孔雀、鸳鸯、宝葫芦、梅花枝、卷草等。外围四边四条形,上角为如意云钩三角图,两边鱼尾造型,下边锯齿条形,内绣龙、凤、蝴蝶、卷草等。内围三边三条形,以鱼造型重复排列组合,内绣双龙抢宝,亦有凤、鱼、梅花、卷草等不规则纷落其间。中间大花四方形,上三只大蝴蝶造型,内绣龙、凤、鱼等,正中蝴蝶(第二只),坠银珠或玻璃珠,珠下吊龙胡须。须下两条大鲤鱼跳跃造型,鱼身饰订金片。左、右、底三方金黄如意云钩造型,穿订亮珠。围腰整个图案层层叠叠,满地铺陈,纹样清晰,层次感强。云钩、鱼尾、荷叶、波浪造型别致,富于变化,突出了龙凤呈祥、鱼欢鸟鸣的主题,充满喜气洋洋,雍容华贵的气息。

七十二寨侗族盛装,主要是侗族女青年在过年、吃新节、看斗牛、踩芦笙或踩歌堂,以及走亲访友等社交活动时穿戴,活动结束回家后,马上把盛装折好收藏。每个女青年至少有1套盛装,多者达十余套。没有盛装的姑娘,是不敢去参加踩歌堂等社交活动的。因此,无论家庭贫富,都要为女儿缝制一套盛装。

“四十八寨”主要指的是黎平县的尚重、盖保、洋洞、高岑、高孖、绍洞、育洞、曰寨、顺寨、平途、纪登等和榕江县的晚寨、平保、便洞、高路、色边等自然村寨。

四十八寨侗族女服饰分为盛装和平装两类,各有不同的装饰特点和生活用途。特别是盛装,更是独具本民族的艺术特色,保留和传承了大量的原生态文化信息。

四十八寨侗族服饰(女)上衣布料为青色和蓝色两种色块,是用鸡蛋和鸭蛋的蛋清涂抹于布料上,捶打光滑平整,呈现艳丽光泽;其下装百缀裙和绑腿为青色和红色,系白或鱼肚色绑带;无跟翘光布鞋为粉红色或大红色;胸边、领品、袖口等花边图案均为手工刺绣,细腻精湛;围腰以绫形花、鸟、鱼、虫、蝴蝶等图计18-24块不等组成,异彩纷呈;百缀裙前后两块相围;无跟翘光鞋亦刺绣有鱼、虫、花、鸟等图案。

四十八寨侗族女装最富有表现特征的是盛装,华丽富贵、工艺精湛,银饰与服饰搭配协调,为侗族女装之佳品。

盛装由外衣、胸巾、内衣、披肩、围腰、飘带(后围腰)、百褶裙、绑腿(裹筒)、花鞋、银饰构成。

外衣:为短大袖直衽宽衣,滚口圆领,袖仅齐肘部,胸襟、袖大滚花边,银毫为扣。布料除自制棉布外,也用缎料。有的做夹层。紫蓝色、墨蓝色,用彩带束腰。外衣彩带长4尺,用自产自染纱线编织,黑色的菱形、米字形图案,红、黄、绿色边线。 胸襟图案5寸宽,分三个部分,右边深色布料为底,玫瑰色、柠檬黄色布滚边作线条,订布扣。中间满绣,红绒布作底,图案有龙、凤、元宝、犀牛、牡丹、云钩等。左边图案是手编彩带,红底蓝白边,黄色、绿色几何图形,主体图案突出。大袖图案做成绣套套钉在大袖上,由绿色缎面,平绣花边,辫线穿绣组成。图案有宝塔(有的称为庙)、鱼、龙、卷草等。外衣还有做成敞胸三叶长衫,滚边圆领,小袖上订绣套,紧身,拿腰,飘逸胸巾:(又称胸卡、肚兜),菱形,编织彩带镶边,自染棉布,黑、蓝、紫色均有。颈口为倒三角造型,图案为编织花片镶边,辫绣对称凤凰,红底。两条编织带垂挂背扣,布带系腰。夏、秋季作内衣穿。

披肩和前围腰最有特色。披肩为圆形,内圆为红底辫线穿织图案,红、绿、蓝、黄四龙抢二宝,云钩环绕。外为穿珠连接,如意云钩造型,单钩和双钩依次排列。图形内容有跳鱼、飞龙、展凤、石榴、歪桃、柿子、蝴蝶、犀牛、画眉、凤穿牡丹等等,银线镶边,钩头吊玻璃珠彩须。围腰为长方形,长2尺,宽1.4尺,有4根编织腰带,靠边两根长3.2尺,蓝、白色图案。靠里两根长2尺,红白色图案。腰带头均为如意云钩造型,绣花卉,吊玻璃珠彩须。 围腰一般用深蓝色、玫瑰色缎面,图案由正条、外框、中间花纹图案组成。正条图案以双龙抢宝为主体,双鱼护宝,云钩缭绕。外框四条波浪形图案,图案基本与正条图案相同,但在两边角上增加蝴蝶一对,还有歪桃、梅花等点缀其中。中间图案以四个三角形、四个云钩形图案组成,三角图案在四角,绣有凤凰、牡丹、鱼、八宝等。云钩图案在上下左右,绣有凤凰、梅花、鱼、犀牛等。

飘带:(又称后围腰)飘带由花腰、绣片组成,长1.2尺,围宽2.5尺,束在后腰上。 花腰红底,彩线镶边,双鱼护宝、双龙抢宝、配绣鸳鸯、犀牛、八宝、咕噜钱、茄瓜等。绣片上为如意云钩,下为金丝云钩、鱼尾、锯齿、箭头、桃形、菱形、圆形等造型,一般9-11片,银线镶边,色彩有红、黄、绿、蓝等。内绣有“寿”字,并龙、凤、鱼、蝴蝶、龙头凤尾、八宝、梅花、柿子、茄瓜、云钩等,随意性较大,片头吊玻璃珠彩须。

绑腿、花鞋、花帕是标配的三件套。绑腿:(又称裹筒),藏青色等,长度为膝盖下至脚踝上。绑腿肚订一条垂直编织彩带。绑带长5尺,白色棉布,红线镶边。花鞋:又称花勾鞋,长6.5寸,踏跟。鞋头尖,向上返勾至鞋面,前帮两边绣龙,彩布镶边。后跟饰编织彩带,白底。花帕:花帕是盛装的组成部分,凡穿盛装,手必持一张花帕。花帕为自制白布,挑线数纱编织各种几何图案,一般为8组,图形多变化,忌雷同。

银饰:盛装银饰一般为:头饰有银花、银钗、银簪、银耳环。胸饰有银项链、银锁、银胸花。背饰有背扣(圆盘形、多角形、多面形、斗笠形等)。手饰有银手镯、银戒指等。旧时还有银脚镯、银脚铃。

侗族女盛装结构复杂,层次丰富,图案庄重,华丽雍褥。在图案的绣制方面,运用了绉绣、刺绣、辨绣、平绣等诸多绣法,表现手法多样,形成不同凡响的效果。以线条编织组成的块面几何纹,突破一般规律法则,在韵律、对比、反复、修饰方面效果极佳。其设色非常讲究,黑白对比,冷暖对比十分强烈。图案造型上下左右平衡,内容选择广泛,有飞禽走兽,有花草鱼虫,有宝塔钱币,有蔬菜瓜果,有宗教信仰、有神话故事、有现实题材、有对幸福的憧憬、也有对历史的回顾,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侗族服饰及制作工艺是侗族优秀文化的遗存,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服饰制作技艺丰富了中华民族服饰技艺宝库,其中侗族图腾崇拜和祖宗崇拜的意蕴对维护侗民族文化持续性传承和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和重要的科研价值。

2014年11月11日,侗族服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