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项目目录 » 省级项目 » 第六批省遗
酸汤制作技艺(都匀市)
阅读:0次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在古代,都匀一带因地形地貌的限制,与外界交流沟通困难,生活条件较为艰苦,而且气候潮湿,烟瘴弥漫,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容易患上腹泻、痢疾等疾病,导致食欲不振。为此,人们无法获得足够多的调味品如食用油、食盐等,生活在最底层的普通老百姓只能通过制作坛子酸来增加菜肴调味,增加营养,增强食欲以维持身体机能,帮助消化和止泻。

    在都匀地区,酸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着140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黔系菜品的主要代表。关于坛子酸的做法来源,布依族、苗族、水族都有自己的传说故事。如水族流传有仙人帮忙翻晒装酸的坛子的传说故事,苗族有姑娘无意用舀酸的竹筒来盖在芦笙竹管上,使得芦笙更响亮的传说故事。

    酸的制作都是一年一做,都匀酸系列食品制作技艺现今在各民族村寨的群众家庭、乡镇社区居民家里还普遍存续。家家做酸,人人吃酸,在都匀城区乡镇随处可见。特别是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如归兰水族乡、匀东镇、小围寨街道办事处、墨冲镇、平浪镇、毛尖镇等,更为流行,家家户户每年都要做上一两坛,受众人口达到40多万。如果连辐射到都匀周边的平塘县、独山县、三都县、荔波县、罗甸县等地,则受众人口可达近百万人。每年农历六、七月间,当本地的山辣椒红透成熟的时候,家里的男人和女人就开始制作红酸。久而久之,“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捞蹿”的都匀俗语传遍黔南,传遍贵州。

    都匀酸汤独特天然的口味使其尤为突出和具有代表性,其制作原料也大多取自纯植物蔬菜,经天然发酵而成,同时搭配十几味配料配合不同的发酵顺序与气候而成,因此具备较高的营养价值。其制作技艺是研究民族饮食发展史的重要佐证素材,具有一定科学价值。酸汤制作在布依族、苗族、水族等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口头文献、民间文学等方面,均占有不可取代地位和价值,对研究当地民族发展史具有较高历史参考和映证价值。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