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项目目录 » 国家级项目 » 第一批国遗
玉屏箫笛:五百年清音里的传承与蝶变
阅读:0次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这句流传百年的诗句,道尽了玉屏箫笛穿越时空的文化魅力。选材考究、工艺精妙,浸润着独特民族风格与深厚文化底蕴的玉屏箫笛,自明万历年间奏响第一声清音,便承载起非遗技艺的百年荣光——既是紫禁城御案上的清雅贡品,与茅台酒、大方漆器并称“贵州三宝”;又曾于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摘得金奖,让东方雅韵惊艳世界。如今,在玉屏侗族自治县“箫笛名都·侗听玉屏”的文化引领下,这根穿越百年的竹管正以产业化的华丽转身,奏响跨越时代的新乐章。



校园扎根+世家传承:让非遗基因生生不息


“传承的根,要扎在孩子们心里。”玉屏侗族自治县深谙此道。通过系统推进箫笛文化“六进”工程,累计开展教学演奏活动50余期,培养骨干3600余人次;依托高校合作强化师资,构建“传帮带”梯队,让一批批会制作、善演奏、懂教学的本土教师成为文化播种人。自2012年起,八册《玉屏箫笛》地方教材走进全县课堂,小学3至6年级每学期不少于10课时,初高中及职校相应年级保障8课时,让非遗知识伴着晨读声悄然浸润成长。



“双减”政策下,高、中、初三级兴趣社团蓬勃兴起:印山民族小学的示范基地里,孩童指尖跃动;千人齐奏的大课间,笛声如潮涌;工厂研学、博物馆探秘中,青少年触摸着箫笛的历史肌理。120余场民族文化活动吸引超10万人次参与,这根竹管成了凝聚民族情感、铸牢共同体意识的鲜活纽带。


而在校园之外,世家传承的脉络同样清晰。“传承不忘郑芝山,发展不忘王金山,绘图不忘姚永斋”——这句老一辈艺人的口头禅,道出了箫笛传承的薪火相传。20世纪40年代,玉屏曾涌现近40家以“郑芝山”为代表的“山”字号箫笛作坊,行业内群山竞秀。郑氏箫笛落款必刻“不其山人”,源于祖训,告诫子孙不忘祖籍山东与传艺之恩;玉屏箫笛世家第四代传承人姚茂芳说:“我不知道,在这近百年时间中,人世间到底有多少支箫笛产品凝聚了我家四代人的心血,但我觉得,每当箫声笛韵奏响时,那就是人世间最美的旋律。”在玉屏侗族自治县,从课堂到工坊,从孩童到匠人,人人都是箫笛文化的“传声筒”。


品牌锻造:以创新引擎驱动产业升级


在守护中创新,玉屏侗族自治县为箫笛产业装上了“驱动轮”。构建起“县委统筹、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联动机制,政策红利如春雨般滋养产业根基。当地企业携箫笛惊艳亮相北京上海乐器展、深圳文博会,玉屏箫笛乐团更站上“村BA”总决赛、“村超”友谊赛的舞台,让古老清音与赛场欢呼共振,迸发出滚烫的时代活力。



如今全县已拥有16名箫笛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1家省级非遗工坊、2座箫笛专题博物馆,完整的传承链条如竹藤攀援,生生不息。“箫笛·花韵”雅集、全国演奏邀请赛等活动声名远播,“箫YOU玉屏”文旅IP圈粉无数,推动文化传播从“本土深耕”跃向“全国共鸣”。2024年,玉屏箫笛产业产值突破1195万元,13家制作厂商、4家销售实体店与专业协会、乐团协同发力,奏响产业规模持续壮大的协奏曲。


规范护航:用制度与创新开拓市场通途


行业行稳致远,离不开规矩护航。玉屏侗族自治县为箫笛制作立下“铁标准”:从武陵山脉选竹、自然阴干到精准调音,数十道工序皆有章法。箫笛制作全凭手工,从取材到成品需经四大流程,箫作24道工序、调音笛38道工序,每一步都是匠人与竹材的“私语”,凝结着“慢工出细活”的极致耐心。2018年,一场打击异地冒用“玉屏箫笛”品牌的维权战大获全胜,成为传统工艺地理标志保护的标杆;今年,铜仁市首个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联系点在此落地,为品牌又添一道“护身符”。


技艺的生命力,在于守正出新。定期举办的制作技能大赛,让巧匠如繁星涌现;与中国音乐学院合作深化乐理研究,让传统乐器融入现代音乐体系;原创音乐剧《平箫玉笛》的巡演,更让百年故事有了灵动的当代表达。市场拓展中,玉屏主动拥抱新业态:培养直播人才,“制作+演奏+直播”模式拓宽销售渠道;在北京设置的体验店成为文化窗口,让更多人在亲手触摸中读懂箫笛的前世今生。而今,玉屏箫笛已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这座侗乡小城飘向世界的“文化明信片”。


从紫禁城的御苑清赏到巴拿马的金奖传奇,从侗乡的晨雾笛音到“村超”的赛场欢歌,玉屏箫笛在保护与创新的平衡中,完成了从非遗技艺到特色产业的华丽蜕变。这根浸润了五百年时光的竹管,正以愈发清越的声响,向世界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在新征程上续写“产业兴则文化兴”的动人篇章。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