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传承振兴 » 传承活动
“非遗工坊”: 和美乡村建设新引擎 助力乡村振兴主抓手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工作,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推进非遗工坊建设,“文化赋能+产业振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早在2022年,贵州省就出台了《关于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有力推动我省非遗工坊的高水平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非遗守护者”+“富民领头雁”

助力非遗传承新活力


非遗薪火相传,人才是关键支撑。


在近年来的乡村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工作中,贵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传承人”这一关键要素、核心要件,通过大力实施研培计划,以“国培院校拓展提升,省培院校固本强基,研培基地产学结合,校企联合搭建平台,工坊骨干带动一方”为路径,先后遴选国培院校,建立省培基地,每年举办苗绣、银饰等培训班。同时,依托企业、合作社、手工作坊等,建立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习所,支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基地建设,实施“千百十”民族工艺人才培养计划。


这些举措,为非遗传承打开更广阔的空间,通过学习专业知识、研究技艺和技术、开展多形式的交流研讨与实践。帮助非遗项目持有者、从业者等传承人群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不断加强人才队伍的基础性建设,激发特色手工人才创造性,提高“传承人群”文化自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学员就地创业、就近就业,推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手工艺人、产业带头人在振兴传统工艺、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文化赋能”+“产业增值”

促进乡村发展新动能


孕育于基层、扎根于群众的非遗工坊,能够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帮助更多贵州乡村地区人民群众“鼓了口袋”又“富了脑袋”,让更多妇女同胞“带着娃、绣着花、挣着钱、养着家”。


截至2025年5月,全省共认定517家非遗工坊,产品门类包含刺绣、蜡染、银饰、竹编、木雕、制茶、酿酒等特色产业,产值达26亿元,带动4万余人就业。一批批工坊从业者们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以布为纸,推动非遗工坊稳健发展,使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协同共进,绘就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展现出了一幅幅新时代非遗保护传承与社会经济融合发展的生动画卷,成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宽贵州乡村就业渠道的重要措施,实现非遗保护传承、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带动当地群众就近、灵活就业方面的重要渠道,推动乡村文旅融合、村民和游客主客共享的创新平台。


如省级研培基地——贵州丹寨宁航蜡染有限公司,依托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苗族蜡染技艺”,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在各级政府及相关组织的关心支持下,通过实施锦绣计划项目、开设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群培训班、与贫困户签订板蓝根种植收购协议、开设非遗扶贫工坊等形式,先后带动丹寨县及周边县城200余名苗家妇女,利用手上的技艺创业就业。安置妇女人数48人,带动居家灵活就业110户,其中,蜡染订单带动榕江县摆贝村、分从村等20户,人均增收8000元/年;蓝靛种植带动独山县麻尾村50户农户,年收购蓝靛膏30吨,每户创收6万元/年;家织布带动丹寨县排廷村和荔波县拉内村40户居家妇女,年织布量50000米,每户增收25000元/年。


“非遗+”融合发展

绘就乡村文旅实践新图景


在文化自信彰显和消费者审美升级的双重驱动下,非遗作为国民文化符号的深层基因被进一步激活,逐步成为乡村文旅市场的“流量密码”。当非遗与现代消费、文旅体验深度融合,其文化魅力和市场价值持续释放,更有力地拓展乡村文旅消费新场景,激活乡村文旅新动能,绘就乡村文旅实践新图景。


最炫民族风正在让世界感知贵州独特的文化魅力。在黔东南自治州从江县加榜梯田间搭建的木制T台上,模特穿戴含有苗绣、蜡染、银饰等非遗元素的高定礼服走秀。2024年,黔东南自治州凯里市非遗工坊“古阿新”创始人杨春林在凯里市文体广电旅游局的支持下,成立黔东南“村T”民族服装秀组委会,并依托凯里民族风情园风雨桥走廊打造“村T”走秀活动,火爆“出圈”后,吸引了多国青年登台走秀。2024春夏米兰时装周成功举办贵州苗绣精品展,传统苗绣登上巴黎时装周,在世界舞台展现中国指尖技艺之美,生动呈现传统的也是时尚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品牌培育初见成效,推动“非遗工坊+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全省非遗工坊自主品牌建设不断强化,品牌意识更加入心入脑,先后涌现出了“鸽子花”“榜香郁”“欧东花”“吉玉鸟”“宁航”“三都桃花马尾绣”“太阳鼓”“月亮故乡”“瑞银鸟”等省内知名手工企业和品牌。安顺蜡染、松桃苗绣、三都水族马尾绣等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在景区、机场等对外展示窗口设立了一批非遗工坊特色商品专区,打造了丹寨万达小镇、贞丰土布小镇、台江姊妹街等一批非遗小镇和非遗街区,丹寨万达小镇、黎平县肇兴镇、赤水市大同镇和乌江寨等4个国家级非遗旅游小镇都有非遗工坊及其产品的身影,一批兼具设计独特、工艺精湛、地域特色的非遗文创系列产品脱颖而出,逐渐成了贵州特色旅游商品。


(作者系贵州师范学院非遗研究中心教授)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