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群山里的村寨,非遗工坊如星辰散落。每一座工坊都似一个造血细胞,激活了古老技艺的现代生命。这些技艺历经时光积淀与岁月洗礼,穿越时空洇染着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
在黔东南丹寨、雷山等蜡染工坊内,蜡刀在土布上游走,蓝靛浸润处,千年蝴蝶纹翩然苏醒,续写着祖先的图腾密码。在丹寨县石桥村的古法造纸工坊里,王兴武带领30多户造纸户将构树皮化作柔韧的纸张,其中20多户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当花草纸在清流中成型,脱贫的路径也随之清晰——工坊年培训村民300余人次,开发的花草纸、古籍修复纸跨越山水,走进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文艺空间。
苗绣、侗绣、马尾绣等非遗技艺,细细的针尖绣出了经济奇迹。绣娘培训课堂搬进易地搬迁社区,成千上万名妇女在指尖翻转间充满自信:“曾经只能点缀衣裙的绣花,如今成为全家的经济保障。”大部分绣娘们手中的针线每年可创收约3.5万元,“锦绣生计”,让多家苗绣企业年产值均达到3000万元。
守护与创新,是非遗工坊飞翔的“双翼”。纵观全省各地的工坊,大多数有自己的“镇坊之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守护的同时不断创新,如设计师成昊将蝴蝶妈妈图腾解构成时尚符号——亚麻长裙上的蜡染云纹登上伦敦时装周,百米蜡染长卷《千鸟图》被国家博物馆永久珍藏。正是守艺与创造的生动实践,让蜂蜡与蓝靛在当代焕发新生。
数字化浪潮,赋予非遗乘风破浪的帆樯。雷山苗绣工坊与广州美院联姻,将侗族太阳纹熔铸成箱包金属扣;赤水油纸伞工坊的直播间里,千把油纸伞一日售罄;抖音上“贵州非遗”话题播放量冲破10亿次。当榕江侗族大歌工坊的歌师走进村小课堂,童声吟唱的古老旋律,正通过短视频飘向世界。毫无疑问,这是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好时代。
文旅融合,非遗工坊发展绘新景。黎平肇兴侗寨的清晨,织机声与游客惊叹声交织成曲。侗布工坊采用“前店后坊”模式,游客可亲手体验织造,将浸染侗蓝的布匹带回家。2019至2023年间,这种沉浸式体验拉动工坊旅游收入年均增长超20%,蓝靛的清香与消费的热浪在此交融。
更宏大的融合图景在“村”字号舞台上展开。榕江“村超”赛场上,中场秀忽然变身非遗T台:倚山人手造生活工坊的侗布外套、丹寨蜡染围巾、施秉苗绣背包轮番亮相。当球员董永恒捧起牛瘪火锅形状的冠军奖杯,看台上爆发的欢呼既为足球,也为那些从工坊走向世界的文化符号。265场预选赛吸引游客1700万人次,消费链从球场蔓延到工坊,织就了一张文旅体融合的“吸金网”。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非遗工坊的产品,在世界舞台上留下了贵州印记。英国歌手Henry Moodie在青岩古镇的石巷拍摄MV时,被马尾绣工坊的纹样击中灵感;巴西足球队教练艾尔阿萨驻足“村超”夜市,将印有苗龙纹样的球衣寄回里约。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实施后,韩国包机游客在丹寨体验蜡画创作,东盟游客在肇兴侗寨共跳多耶舞……
非遗工坊,这一根植于乡土的文化生产空间,正以其独特的力量使贵州乡村既留得住“乡愁”的魂,又寻得见“振兴”的路。贵州非遗工坊是推动乡村振兴实践的一个生动注脚。当千百年来浸润着民族传统技艺的非遗在新时代工坊中重新焕发活力,它已然超越单纯的文化守护,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支点。
多彩贵州的非遗工坊,如深山里的文化灯塔。蜡刀划过之处,乡愁便有了温度;针线穿梭交织之间,群众生活得到改变。世界通过一方侗布、一片苗绣、一只漆碗、一件银饰等触摸贵州的文脉,非遗工坊正在续写“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当代史诗。
就在您打开本期杂志的此刻,赤水竹编工坊的篾条正被编成竹丝灯罩,将发往巴黎家居展;大方漆器工坊的犀皮漆茶盘,已摆进东京茶道馆……正是无数双巧手点亮了文化星火,才让贵州非遗辉耀世界。